山岔村是黃山東海大峽谷,距黃山南大門僅5公里,205國道穿境而過,境內(nèi)山石奇特,竹樹茂密,河水清凈翠綠,是安徽省“百家生態(tài)村”和“黃山市生態(tài)文明村”。自1986年上張村民組開發(fā)翡翠谷景區(qū)開始,山岔立足區(qū)位優(yōu)勢和旅游資源,堅定不移地走旅游興村之路。經(jīng)過20余年的發(fā)展,又相繼建成了九龍瀑、鳳凰源等五大景區(qū),形成了以生態(tài)觀光為主,度假休閑為補充的多種旅游業(yè)態(tài),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專業(yè)村。全村13個村民組,760戶2342人,擁有各類車輛200余輛,人均住房面積43平方米,75%以上勞動力從事旅游接待以及以旅游為主的第三產(chǎn)業(yè)。山岔村黨總支下設4個支部,90名黨員,其中女黨員19名。2011年,全村農(nóng)村經(jīng)濟總收入8765.1萬元,農(nóng)民人均純收入10740元。
一、 自然地理
山岔村位于黃山風景區(qū)東南麓,村內(nèi)眾多景區(qū)是黃山風景區(qū)的重要補充。
山岔村呈東南 -西北走向的橢圓形,區(qū)域面積30平方公里,海拔在350米—1200米之間,土壤多為發(fā)育在花崗巖的山地黃壤,境內(nèi)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在14.7度,年平均降水2241.6毫米,年無霜期221天。山岔東北鄰黃山區(qū)譚家橋鎮(zhèn),東南與黃山茶林場、徽州區(qū)富溪鄉(xiāng)交界,南至湯口鎮(zhèn)湯口村,西北止黃山風景區(qū),共有水田388.7畝,茶園1893畝,旱地138.87畝,山場40430畝(其中林山31267畝,毛竹10000畝),木材蓄積量5.12萬立方米,毛竹立竹200萬株,有竹海之稱。
山岔村205國道以西屬峰林地貌,苦竹溪、翡翠谷、鳳凰源均屬于冰川移動刨蝕而形成的U型谷,烏泥關、黃獅讜等河床階地中分布著冰川搬運堆積的大量冰嘖石,相傳為黃帝煉丹的"丹井”"藥臼”在幾條峽谷中隨處可見,冰川谷和冰川支谷形成的冰川懸谷如九龍瀑、三疊泉瀑布等;205國道以東屬中高山地貌,南北之間形成狹小的塊狀盆地,村民均散居于此,形成13個自然村落,中低山丘陵地帶為村民的生產(chǎn)區(qū)。
山岔境內(nèi)小溪眾多,其中丞相源、丞相東源(翡翠谷)在村中心匯入香溪河,流經(jīng)石門水電站、麻川河,進入太平湖。
二、自然資源、物產(chǎn)
1、礦產(chǎn)資源
位于黃獅讜村民組后的布水峰下鎢礦蘊藏量豐富,含量高,一條長450米,寬17—18米的石英脈帶呈北東向展布布于花崗巖體邊緣,是了解地質知識的理想地方;上張翡翠谷內(nèi)蘊藏有大量金銅礦。
2、動物資源
國家保護動物有虎、金錢豹、蘇門羚(四不象)、娃娃魚等,還有黃山獨有物種黃山短尾猴、祁蛇(五步龍)。
3、植物資源
上張、舒家、田段分布有稱為"植物活化石"的銀杏,蘇坑、河東分布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紅豆杉,靈芝、黃連、甘草等野生珍貴中草藥分布于高山密林之中,黃山石耳是黃山獨有的野生山珍菜,有清熱降火的藥效。直坑茶葉因地處高山,品質較好,該組創(chuàng)制的“翡翠雀舌”曾在黃山區(qū)名優(yōu)茶評比中獲得三等獎。
三、歷史沿革及現(xiàn)狀
山岔歷史上屬古徽州,其歷史可溯至隋唐,距今約有1400年。清以前屬徽州府歙縣小北鄉(xiāng),通德鄉(xiāng),林前里,十三都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山岔被編為第76保,下分八甲六村,分別為:
八甲:方家、寨頭、河東、楊家坪、蘇坑、下東坑、上張、黃獅讜(今天的方家、寨頭、河東、楊家坪、蘇坑、下東坑、上張、黃獅讜、烏泥關)
六村:田段、苦竹溪、白果樹、謝家、舒家、八老墳(今天的田段、苦竹溪、舒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屬歙縣第四區(qū)黃山鄉(xiāng),下分五閭,1952年改山岔鄉(xiāng),屬歙縣黃山區(qū)。1958年屬歙縣黃山區(qū),黃山人民公社,稱山岔大隊。1983年成立縣級黃山市,山岔劃出歙縣,歸縣級黃山市湯口鄉(xiāng)所轄,稱山岔村,1987年成立地級黃山市,山岔歸黃山市黃山區(qū)湯口鎮(zhèn)所轄至今。
山岔村現(xiàn)有13個村民組,分別為:田段、苦竹溪、舒家、寨頭、方家、上張、下東坑、烏泥關、黃獅讜、蘇坑、楊家坪、河東、直坑,共760戶,2342人。
田段:位于山岔最西南,與湯口居、黃山風景區(qū)接壤,村民組后有九龍瀑,前有205國道,村民主要從事旅游服務。
苦竹溪:南與田段接壤,西連黃山風景區(qū),北與舒家接壤,是黃山東大門出入口,村民組后有九龍瀑景區(qū),前有205國道,村民主要從事旅游服務。
舒家:南接苦竹溪,西連黃山風景區(qū),村民組前有205國道,村民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林業(yè)、茶業(yè)。
寨頭:位于山岔中心,村委會所在地,村民組前有205國道,村民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林業(yè)、茶業(yè)。
方家:位于山岔中部,村民組三面臨水,西北邊有205國道,2007年因項目征遷,現(xiàn)集中居住于天湖新村,村民主要從事旅游接待、農(nóng)業(yè)、茶業(yè)。
上張:位于山岔中北部,村民組后有翡翠谷景區(qū),前有205國道,村民主要從事旅游服務和交通運輸。
下東坑:位于山岔東南部,村民組四面環(huán)山,琴溪貫村而過,環(huán)境優(yōu)美,村民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林業(yè)、茶業(yè)。
烏泥關:位于山岔東北部,村民組后有鳳凰源景區(qū),前有205國道,村民主要從事旅游服務、農(nóng)業(yè)。
黃獅讜:位于山岔最東端,村后有野外探險游基地,東接譚家橋鎮(zhèn),后有黃山布水峰,前有205國道,村民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交通運輸業(yè)。
蘇坑:位于山岔東南部,東、南與譚家橋鎮(zhèn)接壤,村民組四面環(huán)山,環(huán)境優(yōu)美,村民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林業(yè)、茶業(yè)。
楊家坪:位于山岔中南部,村民組前有香河流過,河邊古木參天,香溪漂流景區(qū)位于村前,村民主要從事旅游、農(nóng)業(yè)、交通運輸業(yè)。
河東:位于山岔中部,為山岔最大的村民組,村民組前有香溪河流經(jīng),上游有天湖景區(qū),村民主要從事旅游服務和農(nóng)業(yè)。
直坑:位于山岔最南端、海拔600米的中山區(qū),與徽州區(qū)交界,村民組后有華東地區(qū)最大的濕地保護區(qū)—天湖,村民主要從事林業(yè)、茶葉生產(chǎn),創(chuàng)立了“翡翠雀舌”茶葉品牌。
四、文物古跡
龍禪院:位于九龍瀑景區(qū),過龍女潭上行300米至大坪,坪三面臨溪,廣約10畝,坪上有云陽仙閣,系人們?yōu)榧o念云陽先生在龍源養(yǎng)龍而建,后有僧人改閣為院,名龍禪院。古院已湮沒,今遺跡尚存,有“龍禪院古塔之位”碑,現(xiàn)擬在遺址上進行修復。
梅林書屋:位于九龍瀑景區(qū),過龍禪院至梅林書屋。傳說,清代曹文植、曹振鏞曾在此建廬讀書。龍源系丞相源之下段,丞相源因宋代丞相程元鳳在源中隱居而得名。故民間流傳有“山中一奇事,一溪三宰相”佳話。書屋旁溪中有一巨石若丞相帽。
黃山勝境坊:在苦竹溪村后,登山道中原有一座跨路而立的四柱石牌坊,上刻“黃山勝境”,為乾隆年間兩江總督、河務統(tǒng)領高晉所書。相傳,乾隆下江南時曾提及要游覽黃山,高晉為迎圣駕,于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67年)建造了這座接駕坊,并整修了入山石徑。如今這座石坊被毀于“文革”破四舊,青石匾額摔成四塊,1991年九龍瀑景區(qū)開發(fā)時村民獻出了該青石匾額。曾有詩詠道“石坊古樸翹飛檐,刻鳳雕龍增新顏;為迎乾隆游勝境,東門高聳海天涵!
天紳亭:位于苦竹溪的登山道中,建于康熙之后,為六角亭,文革期間苦竹溪村民烤中飯不慎失火燒毀,現(xiàn)有遺跡。
鶴林寺:位于翡翠谷口,建于清康熙之后,嘉靖年被毀。
志祖橋:位于翡翠谷口,建于清康熙之后,為單孔石拱橋,是古代連接太平的重要橋梁。
烏泥嶺:此嶺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相傳南宋守將蔣果守嶺,曾在此大戰(zhàn)金將馬吉。明末時有農(nóng)民義軍出沒于此。嶺上叢林茂密,花草甚多,后人感蔣果、香姑夫婦之情,曾于烏泥關旁建山神廟,奉為山神以祀之。廟中繪有蔣果、香姑夫婦畫像和烏泥關抗金之戰(zhàn)的壁畫。1934年12月14日尋淮洲、粟裕將軍率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6000余人,從江西出發(fā)途經(jīng)烏泥關遭到-的重兵伏擊,12月15日突圍撤出,尋淮洲負重傷,在向茂林轉移途中犧牲。
石刻、碑刻
“愛”—25平方米,取自蘇軾手跡。
“攬翠樓”—位于翡翠谷口,-書。
“百愛碑”—位于翡翠谷口,集古今名家手跡。
“五彩繽紛”—位于花鏡池,愛覺新羅·溥杰手書。
“拼搏前進”—位于碧簪池,張震手書。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位于碧簪池,-手書。
“靈秀”—位于翡翠谷口,董其昌手跡。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位于翡翠谷口,啟功手書。
“鳳凰源”—位于鳳凰源鳳凰池,袁曉園手書。
“翡翠谷”—位于翡翠谷入口,-手書。
“黃山勝境”—為斷碑,位于九龍瀑入口,清代高晉手書。
“黃山勝境”—位于九龍瀑入口,張脈賢手書。
“玉環(huán)池”—位于翡翠谷玉環(huán)池,袁曉園手書。
“留得昨夜住山村,如何水天競不分;眼前景物盡是非,三十六峰被誰吞;此去疑是蓬萊島,萬頃煙波望斷魂;忽然一陣狂風起,青天還我歸乾坤!薄挥隰浯涔然乩,陶行知詩。
“龍女潭”—位于九龍瀑龍女潭,袁曉園手書。
“臥龍(圖)”—位于九龍瀑青龍澗,張脈賢書。
“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紀念碑”—位于烏泥關鳳凰源,-手書。
五、旅游景區(qū)
翡翠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chǎn)、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黃山翡翠谷,昵稱情人谷。素有天下第一麗水、美好情愛圣地、黃山五絕之美稱。峽谷長約6公里,分布著百余形態(tài)各異、大小不同或方或圓的翡翠彩池。池水或晶明或翠綠,絢麗多彩,宛若顆顆翡翠灑落谷中,故名翡翠谷。是黃山東部最長的一道大峽谷,谷中險峰竟秀、怪石爭奇,森林茂密,花草芬芳,其間由瀑布連綴的大小潭池有100多個,構成彩池群奇觀。獲奧斯卡四項大獎《臥虎藏龍》影片中,竹梢打斗、池邊愛戀、深潭尋劍、飛瀑踏波等美妙情景即取之于谷中。海粟老人贊曰:“沒有到過黃山的人,不能稱到過中國。未游過翡翠谷彩池者,不能稱到過黃山。黃山之雄奇,見于蓮花、天都,黃山的美夢必從翡翠谷彩池中浮出。”
九龍瀑:國家AAAA級風景區(qū)-黃山九龍瀑是中國七大名瀑之一,瀑潭雙勝之景觀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chǎn)名錄。此瀑布源于煉丹、蓮花、玉屏、天都諸峰,流經(jīng)云谷寺,至香爐峰的埡口傾瀉而下成瀑,通稱九龍瀑。景區(qū)地質地貌獨特,人文資源豐富,是黃山人間仙境中自然龍景大觀,歷史上“黃山勝境”坊和乾隆御道建于此,自此道亦可達云谷寺,登黃山。九龍瀑是黃山最壯麗的一條瀑布,以奇取勝。九龍瀑有三奇:一奇,瀑長600米,落差360米,一瀑九折,一折一瀑,一頓一潭,瀑潭雙勝。二奇,地質結構奇特,為冰川懸谷瀑布,冰臼四處散布,冰川遺跡尤為神秘。三奇,黃山峰、石、松、云、水諸奇在九龍瀑一帶別具風采。故稱天下第一奇瀑。
鳳凰源:鳳凰源是黃山東海仙都峰與布水峰之間的一道大峽谷,縱深10余公里。谷中奇峰秀出,怪石、巖洞、瀑布、潭池、冰川遺跡眾多,風光艷麗。鳳凰于飛,一見就喜。谷口烏泥關,在205國道邊,是古時進入徽州、黃山的關口,曾是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英勇戰(zhàn)斗之地,留有方志敏、粟裕等戰(zhàn)斗的遺跡,今建有紀念碑,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香溪漂流:香溪之水源自黃山最高峰蓮花峰和天都峰,全長5公里,流入艷湖,因軒轅黃帝在黃山煉丹時,入溪洗灈、暢游后,香氣經(jīng)久不散而得名。香溪的近源是翡翠谷(昵稱情人谷)的愛情水,故又昵稱“愛河”,正所謂“漂流香溪,沐浴愛河”。黃山香溪風景區(qū)皮筏漂流全程2.2公里,是集漂流、沖浪、戲水、山鄉(xiāng)風情、自然生態(tài)、徽州民俗于一身,內(nèi)容最為豐富,漂流最為刺激,游玩最能忘情的漂流河段。
天湖景區(qū):天湖景區(qū)位于河東村民組,周圍植物茂密,是一座大林海、大竹海,現(xiàn)天湖景區(qū)正在開發(fā)建設。
農(nóng)家樂:村內(nèi)205國道沿線分布著眾多山野村莊、農(nóng)家屋舍,是游客停留駐足、放松休閑的理想家園。翡翠人家坐落于翡翠谷口,是依托翡翠谷景區(qū)建成的農(nóng)家樂,按照“聯(lián)合國最佳居住獎”要求設計,被安徽省建設廳列為“小康住宅建設示范新村”。200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共有48幢農(nóng)民別墅,客房328間,可同時接待600多位游客。2005年,被命名為全省首批“農(nóng)家樂旅游示范點”。2008年,又先后被評為全省首批森林旅游人家、全國農(nóng)業(yè)旅游示范點。天湖新村是是高速公路移民安置點,由黃山區(qū)規(guī)劃設計院設計,占地43畝,居民104戶,擁有1000多張床位,位于村中心區(qū)域,交通便利,環(huán)境整潔,是山岔又一個農(nóng)家樂旅游接待的好處所。
六、近年山岔村榮譽榜:
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2006年
全國綠色小康村——2008年
全國陶行知教育理論與實踐成果獎先進集體——2005年
全國計生協(xié)工作先進單位——2007年
安徽省先進基層黨組織——2006年
安徽省“五個好”村黨組織標兵——2007年
安徽省特色林業(yè)產(chǎn)業(yè)村:旅游休閑之村——2009年
安徽省新農(nóng)村建設先進村——2008年
安徽省百佳生態(tài)村——2002年
安徽省鄉(xiāng)村旅游省級專業(yè)示范村——2008年
黃山市基層黨組織建設先鋒村——2007年
黃山市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范村——2007年
黃山市生態(tài)文明村——2005年
黃山市首屆文明村——2007年
黃山市新農(nóng)村建設市級示范村——2007年
黃山市旅游專業(yè)村——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