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石村(Wai Shi Cun)
政區(qū)建置
地理位置
位于東經117031’,北緯27017’。地處邵武市東部,東南與衛(wèi)閩村交界,西北與拿口鎮(zhèn)山下村、南溪村交界,村部距市區(qū)46公里,距鎮(zhèn)區(qū)5公里。
名稱由來
古稱介石。因有清代古建筑石拱橋一座,橋面建有涼亭。村莊邊靠富屯溪畔有長2公里、寬100米的闊葉林,林中有百年樟木、楓樹、桂花樹等樹種。林子邊長有各種奇形怪狀的石頭,故更名為外石。
政區(qū)沿革
宋朝時屬富陽鄉(xiāng),元朝時屬陽下鄉(xiāng),明清屬十五都,民國屬洪墩鄉(xiāng),1949年設衛(wèi)石鄉(xiāng),1958年改為外石大隊轄外一、外二、外三、溪東、灑口、召元、吳元、際上8個村民小組,并入洪墩公社,1984年10月屬衛(wèi)閩鄉(xiāng),改為外石村。
政區(qū)劃分
2011年末轄外一、外二、外三、溪東、灑口、召元、吳元、際上8個村民小組。另轄區(qū)內有衛(wèi)閩林場,邵武豐益發(fā)電公司。
人口面積
2011年末,轄區(qū)總人口1341人,417戶。另有流動人口22人?側丝谥校行707人,占52.72%;女性634人,占47.28%;14歲以下201人,占15%;15-64歲1010人,占75.3%;65歲以上130人,占9.7%。2011年人口出生率8.96‰,死亡率10.47‰,人口自然增長率-1.5‰。
轄區(qū)總面積8.7平方千米(13015畝),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54人。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境內地形以山區(qū)為主。地勢略為東北高,西南低,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209米,最高點在金山,海拔620.8米,最低點外石,海拔142.8米。
水文水系
境內擁有一條河流(富屯溪),穿插而過,流向為自北向南,境內全長5公里。有豐益公司電站一座,庫容量200萬立方米。
礦藏
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黃鐵礦、硫鐵礦、鉀長石礦、高嶺土礦、石英巖礦、粘土礦及建筑石材等。
自然災害
主要自然災害有旱災、澇災、雹災、霜凍、雷擊等。澇災發(fā)生率較高,最嚴重一次發(fā)生在1998年6月22日,富屯溪水位超歷史最高,外一、外二、外三、溪東、灑口,民房倒塌,道路、橋梁損毀,電力中斷,莊稼絕收。
基礎設施
交通郵電
316國道、鷹廈鐵路穿村而過,通村道路與7個村民小組道路基本得到硬化,通組道路硬化率90%。2011年末全村固定電話用戶162戶;移動電話用戶386戶;寬帶接入用戶48戶。
廣播電視
2010年成立村廣播站,現(xiàn)有廣播喇叭3個;共有電視用戶306戶,閉路電視與城區(qū)聯(lián)網,入戶率92%。
村政建設
自1998年6月以后,結合災后重建,布置外一、外二、外三組,新建新村建設,新村建設占地60畝,完成58戶新建設和道路硬化,村民短期基礎設施。2010年初改建外石村部文化中心大樓和文體設施,改變了外石村部新面貌。
經濟建設
農業(yè)
耕地面積2246畝(水田2046畝,旱地200畝),人均1.67畝,農業(yè)生產總值4200萬元,比上年增加12%。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2129噸,人均3175千克。主要經濟作物有煙葉、蔬菜、竹蓀等。2011年煙葉種植面積820畝,產量246萬斤,竹蓀種植面積30畝,畝產量1.2萬元。
畜牧業(yè)以豬、禽為主,2011年生豬養(yǎng)殖戶3戶,年出欄生豬2000頭;家禽飼養(yǎng)量20000羽。
林地面積10196畝,其中生態(tài)林806畝,商品林9000畝,經濟林309畝,森林覆蓋率85%。全村集體林改革全面完成,逐步做到戶有其山。
村財
2011年村財總收入12萬元,農民人均收入8250元。
社會事業(yè)
衛(wèi)生、文化
2011年末有衛(wèi)生所1所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參保人數(shù)1356人,參保率100%。2011年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90%。有文化俱樂部一個,建筑面積260平方米,文化中心戶1戶,圖書室1個,藏書1000冊,成立了夕陽紅老人協(xié)會。
保障
2011年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47戶,人數(shù)61人;農村五保分散供養(yǎng)5人,參加新型農村養(yǎng)老保險870人,參保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