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山城村概況
山城村以四山環(huán)抱如城得名,位于石榴鎮(zhèn)西北部,距鎮(zhèn)區(qū)17公里,東鄰南浦鄉(xiāng)大坪村,南鄰龍嶺村,北鄰中西林場。下轄下轄8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有314戶1145人口,現有正式黨員44名,其中女黨員6名。全村總土地面積19770多畝,實有耕地面積約1281畝。山城村東有獅山,西有象山,南有蛇山,北有龜山,山泉注入盆地,匯成山城溪,出隘口,與西來的車本溪匯合,為鹿溪上游一大支流。
二、政區(qū)沿革
清代為山城保,是雍正十一年從南靖縣劃歸漳浦縣的車田15保之一。民國時期屬象牙鄉(xiāng)的山城保。山城為革命老根據地,早在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初,鄧子恢、王占春等,已經在這里發(fā)動群眾組織農會及農民自衛(wèi)隊,抗繳“飛機捐”(駐漳49師師長張貞攤派的“航空救國捐”),鄧、王等并率領閩南紅軍游擊隊進駐山城,支持群眾的抗捐斗爭。4月,毛主席率領的中央紅軍東路軍攻占漳州、漳浦,山城便成立蘇維埃(即人民代表會議,為權力組織)。5月中旬,閩南紅軍游擊隊一千多人集中漳浦整編,由-表鄧子恢宣布,正式成立中國工農紅軍閩南獨立第三團,于5月24日開到山城整訓,同時,成立0漳州中心縣委,縣委機關設在山城。不久,中央紅軍回師中央蘇區(qū),張貞殘部從詔安回駐漳州、漳浦,山城受“圍剿”,為革命作出重大犧牲。以后,紅三團于抗日戰(zhàn)爭期間編入新四軍開往皖南抗日,至抗戰(zhàn)勝利后,0閩南特委派鐘騫支隊副政委柯永麟率一支精干小分隊挺進靖和浦地區(qū),重建靖和浦革0據地,為解放全漳浦作準備。新中國成立初期,山城為屬于第二區(qū)(石榴區(qū))的山城鄉(xiāng),1956年合并于龍嶺鄉(xiāng),1958年9月屬石榴公社的山城大隊,即今石榴鎮(zhèn)山城村的前身。村轄安都、坑尾、坑口、后厝、劉腳、下學、過溪、石寨8個自然村,共有326戶,1151人。
三、姓氏源流
山城為吳姓聚居地,開基于元代,開基祖則茂,是龍海東園鄉(xiāng)倉里吳姓開基祖吳岳的第三子,傳后裔于山城、車本、龍嶺、象牙莊、浦尾、崎溪等處。四世二房雪堂的次子俊雄移居臺灣,后裔不明。史志有載的有:元房云堂(傳衍山城大園頭)的后裔吳沙,于清乾隆三十六年移居臺灣,于嘉慶元年(1786年)組織閩粵移民開墾噶瑪蘭荒原(今宜蘭縣),被稱為“開蘭始祖”,后裔居住宜蘭縣礁溪鄉(xiāng)吳沙村。
四、經濟狀況及基礎設施
現全村有耕地1370畝(水田1235畝,農地135畝),主要種植水稻、香蕉、蔬菜,每年糧食作物產量550噸左右。有山地21177畝(有林地19777畝,果園地1400畝),高處造林,低處種果、植竹,有荔枝、龍眼、桃李、橄欖等,水果產量在450噸左右。
外出務工人員300余人,大多往廈門、泉州、廣州、深圳。
農戶皆以電燈照明,大部分農戶安裝電視機、電話機,廣播網覆蓋全村。村民大多飲用自來水,部分村民飲用井水。村建水泥路5.6公里,基本實現道路硬化“社社通”。村醫(yī)療衛(wèi)生室1所,原有小學一所,即山城小學,1952年創(chuàng)辦,1986年新建教學樓,建筑面積180平方米左右,2005年3月撤辦。全村共有本科畢業(yè)生、在校生16個。
五、古跡和風俗
紅軍洞,在村后山上,是紅軍游擊隊在“反圍剿”時隱蔽的天然石洞。
棲云巖,即棲云庵,在村東一公里處,祀佛,烏石探花林士章未出仕時曾在 此讀書。
青龍庵,在村口,祀佛,建于清乾隆年間,今保護完好。
全村大部分村民信佛和民間俗神,一部分人信基督教。
六、新中國人物
吳建友漳浦縣-邊防大隊教導員
吳練山漳浦縣杜潯鎮(zhèn)工商局局長
吳樟南漳州市邊防支隊政治處
吳兩水原漳浦縣試驗小學校長
吳丁才原山城小學校長
吳三春漳浦先鋒人物
吳象元漳浦縣醫(yī)院小兒科主任
吳如山原官潯鎮(zhèn)派出所所長
吳象源副主任醫(yī)師
魏勝花副主任醫(yī)師
吳勇泉福建省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