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德三年(620),在此首建準(zhǔn)行政機(jī)構(gòu)“呂四場”。
后周顯德五年(958),海門建縣,域境中、北部屬之。
清康熙十一年(1672),降海門縣為靜海鄉(xiāng),并入通州。
乾隆三十三年(1768),劃通州19沙、崇明11沙和新漲的10個沙,設(shè)置海門直隸廳,上隸于江蘇布政使司。
今啟東中部地區(qū),時為海門直隸廳的東境。
雍正至光緒初年(1733~1875),長江口北岸的惠安沙、楊家沙、永豐沙等13個沙洲陸續(xù)形成并連成一片,因臨近崇明島,稱崇明外沙。
光緒二十三年(1897),崇明縣設(shè)崇海司巡檢署于九龍鎮(zhèn)(后更名為久隆鎮(zhèn))。
崇明、海門兩地間開挖崇海界河,南為崇明外沙,北屬海門。
同期,通州、海門界河也開挖完成,以南為海門,以北為通東(通州東部)。
今啟東分屬三地的格局至此形成。
北部呂四地區(qū),宋、元、明、清時屬海門,1912年到1942年屬南通縣;中部屬于海門;南部屬崇明,稱為“崇明外沙”。
民國9年(1920),崇明縣在外沙惠隆鎮(zhèn)(今匯龍鎮(zhèn))設(shè)行政公署。
民國17年(1928),省政府決議“崇明外沙應(yīng)即設(shè)縣分治,定名‘啟東’”;中華民國政府決議“準(zhǔn)予備案”;啟東縣成立,縣治匯龍鎮(zhèn)。
民國22年(1933),啟東縣隸于江蘇省行政第七區(qū)。
民國25年(1936)隸于江蘇行政第四區(qū)。
抗日戰(zhàn)爭期間,中共在此建立東南行署。
1946年抗戰(zhàn)勝利后,民國縣政府隨軍“回鄉(xiāng)”。
1949年,中共解放全境后,另建縣建置,先后屬南通行政區(qū)、南通專區(qū)、南通地區(qū)。
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
1989年11月13日,國家民政部批復(fù)江蘇省人民政府(民行批〔1989〕23號),同意啟東撤縣設(shè)市,1989年12月14日,江蘇省人民政府發(fā)出《關(guān)于設(shè)立啟東市的通知》(蘇政發(fā)〔1989〕122號),撤縣設(sh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