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清寺塔位于江蘇省連云港市云臺區(qū)花果山街道大村水庫旁。
海清寺塔,又稱“大村塔”、“阿育王塔”。該塔建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八面九級,高40米有余,仿樓閣式磚塔,內(nèi)有回廊,八角塔心柱直至塔頂。塔身每層四面開門,其余四角隱出直欞假窗,或嵌字碑。塔內(nèi)設磚階梯,盤旋而上。塔身外輪廓線流暢、和諧,具有北方宋塔特點。原塔剎早毀,1975年維修時補建。
據(jù)塔的第五層東南面嵌的碑文記載,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起塔至天圣九年鐫名于阿育王塔第五級內(nèi)安放佛像,天圣九年二月三日完工,距今已近千年的歷史。但從遺址規(guī)模踏勘,大體可以恢復其平面布置。塔建于山門前、中軸線上。塔后為前山門3間,額名“海清寺”。正殿3間,左右翼以配殿各3間,塔、寺的平面布置,并不按我國北魏佛寺舊法,塔置于正殿前。與唐宋以后佛寺建筑以殿為主的配置方法也不盡相同。但仍對正中軸線。因而該塔為我國建筑史上佛寺嬗變中寶貴的一例。
該塔塔身、心柱、內(nèi)廊梯級、腰沿、塔剎為磚砌而成。塔門南向,東、西、南、北面各辟券門,外壁內(nèi)繞以走廊,中央有八邊形磚柱,內(nèi)設梯級。第一層人口在西南首,第二層在正南首,第三層在西北首,第四層在西北首,再加上各層梯級則形成十字交叉形狀。第九層無磚柱,無走廊,易為八邊形磚室,上為八角藻井。東首有梯級,折南可攀至塔頂。
該塔從外觀看,第一層較高,額名“根深固蒂”,塔的底層為迭澀式腰沿,二至九層均為平座迭澀式腰沿。一層平座斗拱用五鋪作雙抄偷心造。在轉角處櫨斗復置角神來承托。腰檐結構以疊澀磚向外挑出,斷面成凹線。至第九層高度增大,塔下施斗拱,手法為四鋪作。三至八層東西南北四面壁券門,其余四面隱出直根窗。第四、第六兩層南面門兩側東西與西南的直根窗置碑石。第九層南北有門。每層高度與直徑的比例,合理、勻當。外輪廓線卷殺柔和,整個建筑顯得雄渾凝重。
2006年海清寺塔作為宋代的古建筑,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花果山街道:2013區(qū)劃調(diào)整:撤銷花果山鄉(xiāng),設立花果山街道辦事處�;ü浇值擂k事處駐大村居民委員會花果山北路26號,行政區(qū)域面積為39.7平方公里,人口2.08萬人,轄新灘、當路、飛泉、前進、新村、小村、前云7個村民委員會和大村居民委員會。 花花果山街道位于連云港市新浦區(qū)東部城郊,由花果山而得名,為江蘇省百家名鎮(zhèn)。境內(nèi)花果山素有“東海第一勝境”的美譽,現(xiàn)屬新浦區(qū)管…… 花果山街道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
闂傚倷鑳舵灙缂佺粯鍔欏畷銏ゅ冀椤愩儱小濡炪倖甯掔€氼剛绮婚敐澶嬬厵閻庢稒岣块惌瀣磼椤曞棙瀚� 闂傚倷娴囨竟鍫熴仈缁嬫娼栧┑鐘崇閻掗箖鏌熺紒銏犳灈婵☆偅锕㈤弻锝夋偄缁嬫妫嗙紒缁㈠幐閸嬶拷 闂傚倷鑳舵灙缂佺粯鍔楃划鏃堟倻閼恒儱鍓瑰┑掳鍊撻懗鍫曟偟閸洘鐓熸俊銈傚亾闁绘锕敐鐐烘晸閿燂拷 缂傚倸鍊搁崐鎼佸疮椤栫偛鍨傜憸鐗堝笚閸嬬喐銇勯弽顐粶閻熸瑱绠撻弻娑㈩敃閿濆洨鐓傜紓浣割儜閹凤拷 闂傚倷鑳堕幊鎾绘偤閵娾晛鍨傚┑鍌涙偠閳ь剙鎳橀弫鍌炴偩瀹€鈧幊婵嗏攽閻愭潙鐏︽い鏇嗗洦鏅搁柨鐕傛嫹 |
闂傚倷娴囨竟鍫熴仈缁嬫娼栧┑鐘崇閻掗箖鏌熺紒銏犳灈缂佺媴缍侀弻鐔衡偓娑欋缚閻绱掗鍡欑暤闁哄被鍔岄埥澶愭惞椤愩埄浼� QQ闂傚倷鐒︾€笛囧礃婵犳艾绠柨鐕傛嫹264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