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公祠號稱“海南第一樓”,位于?谑袞|南方5公里處,占地面積約6.7公頃。清光緒十五年(1889),海南人民為紀念唐宋間被貶謫來海南島的唐朝名臣衛(wèi)國公李德裕,宋朝名臣忠定公李綱、忠簡公趙鼎、莊簡公李光、忠簡公胡銓而建,遂有“五公祠”之稱。
五公祠由主樓以及兩側(cè)的蘇公祠、學(xué)輔堂、五公精舍、觀稼堂、伏波祠、浮粟泉、cwNB236酌亭和瓊園等亭、臺、樓、閣古建筑群組成。主樓為一座二層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式斗拱的紅樓,高9米,建筑面積450平方米。樓下正門懸掛“五公祠”匾額,樓上掛著“海南第一樓”橫匾,樓下大廳內(nèi)陳列著五公塑像。樓下大廳楹柱上,清人長聯(lián)高度評價了五位名臣,頗為“第一樓”增輝。長聯(lián)為:“只知有國不知有身任憑千般折磨益堅其志;先其所憂后其所樂但愿群才奮起莫負斯樓”!疤凄的┰焖魏奁蔡斓貛兹瞬胖弥T海外;道契前賢教興后學(xué)乾坤有正氣在此樓中”。主樓右邊為學(xué)輔堂和五公精舍。學(xué)輔堂是浙江名士郭晚秀講學(xué)故址。五公精舍是晚清海南學(xué)子研習(xí)經(jīng)史詞章之地,后改為海南陳列館。其間陳列有漢朝的銅鼓,明朝銅鐘,宋徽宗趙佶親筆書寫的瘦金字體石刻《神霸玉清萬壽宮詔》碑,蘇軾的《臨江仙》、《行香子》等3首詞和他的平面石刻像,海瑞的手書唐詩四首及其大“壽”字碑刻和鑄于元代初年高達1.5米的釋迦牟尼銅佛像。五公祠的東側(cè)是為紀念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于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而建的蘇公祠。清順治、乾隆、光緒年間又多次重修。祠內(nèi)陳列一批蘇東坡詩詞碑刻,祠前有碑坊、拱橋、荷池、風(fēng)亭。祠東有瓊園,占地0.67公頃,園內(nèi)有浮粟泉、粟泉亭、洗心軒、仙游洞等名勝。浮粟泉有“海南第一泉”美稱。相傳北宋紹圣四年(1097),蘇東坡被朝廷責(zé)授瓊州別駕,昌化軍(今儋州市)安置,途經(jīng)此地投宿,見居民飲城河之濁水,于是察地形而指地曰:“依地開鑿,當(dāng)?shù)脙扇!碑?dāng)?shù)鼐用窬蛑,果得清濁兩泉,俱甘甜。清為浮粟泉,濁為洗心泉。后人在兩泉周圍陸續(xù)建了蘇公祠等建筑。洗心泉在明初湮沒。現(xiàn)存的浮粟泉,由瓊州知府葉汝蘭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改建成方形古井。粟泉亭已有300多年,由明代知府翁汝遇于萬歷四十八年(1620)始建。動工時,挖地得一刻有蘇東坡詩的石磚。此亭因翁汝遇升遷而停建,由繼任知府謝繼科續(xù)建完成。洗心軒為一長形平屋,原名“食源亭”,因蘇東坡一詩而興建,經(jīng)歷代重修保存至今。仙游洞是1916年到海南任觀察使的朱為潮所建。相傳他修瓊園時,夢見和宋代海南歷史上第一位詩人、道士劉遁在粟泉亭飲酒。劉指亭外說,此地是他出生地遺址,便飛升而去。朱醒后,頗為感慨,在劉所指處建一假山石洞,并依劉遁詩句“仙游洞里杳無人”為假山石洞命名,現(xiàn)假山石洞口“仙游洞”乃朱為潮題。五公祠東側(cè)還有兩伏波祠和拜亭。明代萬歷四十五年(1617),副使戴禧創(chuàng)建昭忠祠。1915年維修五公祠時,把兩伏波祠遷至現(xiàn)址,現(xiàn)是重修后的兩伏波祠,崇祀西漢的前伏波將軍路博德和東漢的后伏波將軍馬援。兩伏波祠前面是造型古樸的拜亭。解放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視五公祠的修繕工作。1954年全面重修,1974年、1984年又兩次修整。1994~1996年,又撥款1800多萬元,在五公祠游覽區(qū)內(nèi)修建高3層,總建筑面積4188平方米的園林仿古建筑——五公祠陳列館,內(nèi)設(shè)大小展廳10個,以陳列五公史跡為主,同時陳列海南島歷史人文資料,還修拱橋、花圃、綠地等一批配套設(shè)施,與“海南第一樓”遙遙相對。五公祠古跡緊連一片,雄偉壯觀,歷代騷人墨客多慕名到此一游,故自古有“瓊臺勝景”之稱,今為?诎司爸弧笆レ舣B翠”。解放后,周恩來、董必武、陳毅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曾先后到此參觀,并留下熱情洋溢的詩詞,F(xiàn)被列為全省第一批旅游涉外參觀游覽點。1991年五公祠接待游客人數(shù)達到15萬人次,1992年、1993年接待人數(shù)均突破40萬人次,1996年接待游客35萬人次。地址:海口市海府路169號電話:65353047收費標準:20元/人
開放時間:7:00—18:00
李德裕(787年-850年),字文饒,趙郡贊皇(今河北贊皇)人,唐代政治家、文學(xué)家,牛李黨爭中李黨領(lǐng)袖,中書侍郎李吉甫次子。 李德裕出身于趙郡李氏西祖房,早年以門蔭入仕,歷任校書郎、監(jiān)察御史、翰林學(xué)士、中書舍人、浙西觀察使、兵部侍郎、鄭滑節(jié)度使、西川節(jié)度使、兵部尚書、中書侍郎、鎮(zhèn)海節(jié)度使、淮南節(jié)度使等職。他歷仕憲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一度入朝為相,但因…… 李德裕詳細信息++
李綱,字伯紀,號梁溪居士,福建邵武人。宋元豐六年(1083年)正月十二日生。父李夔,進士出身,官至集賢殿修撰、知鄧州,兼西南路安撫使。李綱幼懷大志,有強烈的忠君愛國思想。14歲時,隨父居延安任所,正值西夏軍入侵,圍城甚急,李綱乘騎繞行城上,毫不畏懼。 崇寧三年(1104年),李綱補國子監(jiān)生,名列第一。政和二年(1112年),上舍及第,授鎮(zhèn)江教授。不久,…… 李綱詳細信息++
趙鼎(1085年~1147年),字元鎮(zhèn),號得全居士,聞喜縣阜底村人,南宋時與岳飛共同抗金兵的名相。趙鼎于北宋崇寧五年(1106年)進士及第,官授洛陽令,隨即升任開封士曹。靖康元年(1126年)九月,金兵攻陷太原,朝廷議割三鎮(zhèn)求和。趙鼎堅決反對說:“祖宗之地不可與人,何待于議!”次年四月,京師開封失守,徽、欽二帝被俘,金人欲立張邦昌為帝,逼迫宋朝諸臣簽署議狀。…… 趙鼎詳細信息++
李光(1078年12月16日 —1159年4月22日 ),字泰發(fā),一作字泰定,號轉(zhuǎn)物老人。越州上虞(今浙江上虞東南)人 。南宋名臣、文學(xué)家、詞人,南宋四名臣之一,唐汝陽王李琎之后;兆诔鐚幬迥辏1106年)進士,調(diào)知開化縣,移知常熟縣。累官至參知政事,因與秦檜不合,出知紹興府,改提舉洞霄宮。紹興十一年(1141年),貶藤州安置,后更貶至昌化軍。秦檜死,…… 李光詳細信息++
胡銓(1102年—1180年),字邦衡,號澹庵,吉州廬陵薌城(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qū)值夏鎮(zhèn))人。南宋文學(xué)家,愛國名臣,廬陵“五忠一節(jié)”之一,與李綱、趙鼎、李光并稱為“南宋四名臣”。 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胡銓登進士第。初授撫州軍事判官,金人渡江南下,胡銓募鄉(xiāng)丁助官軍捍御。后除樞密院編修官。紹興八年(1138年),秦檜主和,胡銓抗疏力斥,乞斬秦檜與參政孫…… 胡銓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