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山位于縣城東南20.5公里處,楓林鎮(zhèn)區(qū)西南側(cè),東與廬山橫亙相接,西與大德山連綿逶迤,北與雞籠山對峙。主峰碧云峰海拔491米,山勢突兀巍峨。主峰北側(cè),懸崖峭壁;峰頂平如樓臺,登高眺望,群峰拱衛(wèi),長江似線,氣象萬千。
坡山原名碧云山,因北宋文學家蘇東坡于元豐年間由黃州赴筠州,途經(jīng)上地,登山游覽,因而改名。
俗有“廬山九十九座廟,坡山九十九個洼”之說。從山腳向上,一條條山筋挑起,形成無數(shù)條山槽,活像撐起了一把巨傘,這就是“嵐界一只旗,坡同一把傘”的由來。傳說秦始皇趕山塞海,認坡山為龍頭,以為只要龍頭一動,群山必跟著走,于是他奮鞭連抽九十九下,而坡山巋然不動,只是落下現(xiàn)在看到的這九十九條洼。
坡山勝跡彌多,有碧云洞、仙人盆、觀音洞、凈室寺、茶海、谷倉等,一物一景,物美景佳。
碧云洞,又名碧山洞,座落在碧云峰下100米處,全長150米、高5米、寬7米。洞室里寬敞明亮,內(nèi)有石桌、石椅、石床、石盆等物。據(jù)劉氏家譜載,其先人劉碧山于明萬歷四十一年赴京參加癸丑科殿試,不屑于考官索賄,憤而拒考,赴里隱居,藏身碧云山洞苦讀三年。萬歷四十四年他再次應(yīng)試,高中丙辰科進士,官至浙江巡按,監(jiān)察御史,時稱良吏。后又與名臣楊璉聯(lián)名糾劾權(quán)宦魏忠賢,一時名聲遠播。
仙人盆又名洗墨池,位于山間學堂基旁,為一天然石盆,有一丈見方,池水四時不涸。傳說蘇東波游山時留下詩一首:“高山石廣金銀少,世上人多君子稀,相交不必盡言語,恐落人間惹是非!睂懥T遂于池中洗筆,一池清水便變成了墨色。這就是仙人盆改名洗墨池的由來。
觀音洞在山之東麓,古剎木魚庵之背面。洞長250米,一進二重,前重長12米,主10米,后重高6米,寬8米,地面平坦,可坐100余人。洞頂、壁上的鐘乳石有如云霞花卉,有如虎頭獅子,有如童子拜佛,有如觀音蓮座,有如太公垂釣,有如嫦娥奔月,千姿百態(tài),賞心悅目。
谷倉在西山腰間,懸崖峭壁一片金黃,像一塊懸掛的大稻場正在出曬稻谷。傳說峭壁背面,是一座大谷倉,貯藏著大量金谷,取之不盡,出曬不完。有南城者戲之曰:“谷倉漫道太荒唐,峭壁千尋作曬筐,飛鳥不來人罕至,空余石板半邊黃!
坡山有四件寶:犀牛角、響鈴石、仙人韭和貢茶。要說犀牛角,大概只有古人有幸見得。而響鈴石,老一輩人的確撿到。其石大如雞卵,外圓中空,搖起來叮當作響,清人郡侯高鑒有詩為證:“山色空蒙樹色重,響鈴不遇獨聞鐘,醉吟粗了蘇堤債,又向坡山覓舊蹤!敝劣谙扇司,是因為這里的野生韭菜獨采坡山之靈氣,又粗又長又香,不同于別處,有異于家種。坡山云霧茶,前人贊它“坡山云霧貢品佳,生津止渴質(zhì)精華,汪洋茶海任君采,賽過五岳龍井茶。”古時為貢品,如今暢銷各地。
凈室寺,座落在坡山北側(cè)半山之中,懸崖之下,明人劉碧山始建,已有400多年歷史。期間屢經(jīng)重修,漸具規(guī)模。寺內(nèi)寶像莊嚴,門前游人不絕,今人亦農(nóng)撰聯(lián)云“凈室清幽墨客騷人堪憩息,坡山勝境仙蹤古跡足游觀”。
坡山人杰地靈,人文蔚起。南麓的漆坊村,是清朝翰林院編修陳光亭故里;西麓大畈村,為明朝中葉的太仆寺正卿劉守緒出生地;北麓大坡村,僅清代的嘉慶至光緒100多年間,任翰林、知府、知縣之職和考中進士、舉人的多達40余人。小小村落,“太府第”、“太史第”、“廣文第”相繼造起。劉珂一家,公孫四代五進士,一時冠蓋如云,家聲顯赫,傳為佳話。劉方回,官兵部武庫司郎中,詩文亦佳,與邑人河南左參政吳國倫結(jié)為摯友,詩文唱和多達二十余首。劉鳳玉、官至知府后乞休返里,捐巨款修建了上涇、楓林、大坡、黃岡、小坡等五座石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