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寺又名滴水寺,座落在市區(qū)北部龜山西麓涪江東岸崖壁,是一處殿堂樓閣與園林結(jié)合的風(fēng)景點(diǎn),即碧水寺濱江公園。碧水寺石刻造像為四川省文物保護(hù)單位。
碧水寺為一座寺廟,最早建于唐太宗貞觀年間(627-649),曾多次被毀和重建,但規(guī)模均很小。
1986年開始新建的碧水寺濱江公園,以古碧水寺為中心,沿涪江東岸崖壁向南北延伸約1000米,公園占地面積2.2萬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大殿、環(huán)秀樓、碧波軒、子安居、北亭、望涪廳以及其他配套建筑。
碧水寺大殿共四層,三重檐九脊頂歇山式仿木建筑,通高21米,附崖修建,巍峨壯觀。底層為由多根鋼筋混凝土方柱支掌的開敞式布局。二層為主要殿堂,殿堂內(nèi)石崖半懸,崖壁有唐代摩崖石刻佛像18龕40余尊。崖南陳列著一座高3.13米唐代圓雕觀音菩薩石像,保存完好,堪稱唐代圓雕石刻藝術(shù)精品;大殿三、四兩層均為帶平臺(tái)的四方形樓閣,名凌云閣,閣內(nèi)陳列著明、清及近現(xiàn)代多種玉石雕、木雕和瓷制觀音菩薩造像。
距大殿北面200多米新建的“子安居”院內(nèi),還建有一座為紀(jì)念初唐文壇四杰之一的王勃而修建的北亭。為三層重檐八角形盔頂式亭閣建筑,紅柱粉墻,頂蓋貢色琉璃瓦,面對(duì)“子安居”樓,臨江修建了“環(huán)秀樓”(環(huán)秀樓在明、清時(shí)系綿州城的標(biāo)志性建筑,民國19年(1930)因擴(kuò)寬街道被拆除)。
(摘自綿陽市志)
景點(diǎn)位置
四川省綿陽市游仙區(qū)涪江東岸
闂傚倷鑳舵灙缂佺粯鍔欏畷銏ゅ冀椤愩儱小濡炪倖甯掔€氼剛绮婚敐澶嬬厵閻庢稒岣块惌瀣磼椤曞棙瀚� 闂傚倷娴囨竟鍫熴仈缁嬫娼栧┑鐘崇閻掗箖鏌熺紒銏犳灈婵☆偅锕㈤弻锝夋偄缁嬫妫嗙紒缁㈠幐閸嬶拷 闂傚倷鑳舵灙缂佺粯鍔楃划鏃堟倻閼恒儱鍓瑰┑掳鍊撻懗鍫曟偟閸洘鐓熸俊銈傚亾闁绘锕敐鐐烘晸閿燂拷 缂傚倸鍊搁崐鎼佸疮椤栫偛鍨傜憸鐗堝笚閸嬬喐銇勯弽顐粶閻熸瑱绠撻弻娑㈩敃閿濆洨鐓傜紓浣割儜閹凤拷 闂傚倷鑳堕幊鎾绘偤閵娾晛鍨傚┑鍌涙偠閳ь剙鎳橀弫鍌炴偩瀹€鈧幊婵嗏攽閻愭潙鐏︽い鏇嗗洦鏅搁柨鐕傛嫹 |
闂傚倷娴囨竟鍫熴仈缁嬫娼栧┑鐘崇閻掗箖鏌熺紒銏犳灈缂佺媴缍侀弻鐔衡偓娑欋缚閻绱掗鍡欑暤闁哄被鍔岄埥澶愭惞椤愩埄浼� QQ闂傚倷鐒︾€笛囧礃婵犳艾绠柨鐕傛嫹264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