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臺開元寺位于河北省邢臺市邢州北路中段。
開元寺為唐開元年間敕建,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為我國歷代名剎,是佛教曹洞宗的祖庭之一,也是禪宗二祖的傳缽之地和禪宗七祖神會大師的駐錫之地,元代皇家寺院。開元寺歷屆住持多為得道高僧,自唐玄宗李隆基下詔敕建后,周世宗柴榮又詔建了大圣塔,宋徽宗趙佶賜名為圓照塔,此塔高108米,為古代中國之最,1250年元世祖忽必烈賜名為大開元寺,列為皇家寺院。
開元寺占地45畝,坐北朝南,氣勢宏偉。該寺歷代屢有修葺,現(xiàn)存殿閣,主要為明代建筑風(fēng)格。這些建筑雖歷經(jīng)千年滄桑,保存仍基本完好,不少遺物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shù)價值。開元寺現(xiàn)存主要殿閣四座,天王殿、毗盧殿、觀音殿和大雄寶殿(又稱三世佛殿),氣宇軒昂,巍峨壯觀,具有很高的歷史和學(xué)術(shù)價值。其中天王殿,除了眾所周知的佛像外,四壁皆為歷代名人所題詩詞。相傳“八仙”之一的鐘離權(quán),當(dāng)年拜訪該寺住持、有道高僧萬安長老時,就曾留下草書題壁詩。其詩云:“得道高僧不易逢,幾時歸去愿相從,自言住處連滄海,別是蓬萊第一峰。莫厭追歡笑語頻,尋思離亂好傷神,閑來屈指從頭數(shù),見得清平有幾人。
釋迦牟尼殿(三殿)為整個開元寺建筑精華所在。此殿為硬山式建筑,面闊五間,進(jìn)深二間,巍峨壯觀,結(jié)構(gòu)精巧,風(fēng)格獨(dú)具。明朝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在觀音殿前增加了四根雕花滾龍石柱,除山東曲阜孔廟中的雕龍石柱外,幾乎無與匹敵。這四根石柱各高4.5米,柱圍2.5米,雕藝精湛,線條流暢。柱上游龍或盤旋而上,或蜿蜒而下,或回首凝視,且龍首龍體皆突出柱外20—35厘米,力度感強(qiáng)烈,儼然真龍游躍騰舞,造型生動,風(fēng)格粗獷,堪稱中華民族文化藝術(shù)之瑰寶。龍柱兩側(cè)的石板雕花,工藝精巧,手法細(xì)膩,同樣令人嘆為觀止。第四殿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jìn)深三間,單檐歇山布瓦頂。規(guī)模宏大,別具風(fēng)格。現(xiàn)存殿宇多為明清時期建筑。
寺內(nèi)還遺留金代巨型鐵鐘一個。該鐘高2.70米,下沿圍長7.2米,鐘厚半尺,重達(dá)3萬多斤。該鐘鑄成于金“大定甲辰歲”即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鐘壁有日、月、人、獸、牛、魚等十二種圖案,與黃道十二宮相對應(yīng)。它是研究我國古天文學(xué)發(fā)展淵源不可多得的實(shí)物資料。另有乾、坤、震、巽、坎、離、艮、兌等八卦圖像,含乾坤渾圓之說。鐘壁還鑄有文字?jǐn)?shù)百,清晰可辨,多記載鑄造、監(jiān)制、資助人姓名或身份、籍貫等。
寺內(nèi)西側(cè)有經(jīng)幢二座,一為唐代建造的“道德經(jīng)幢”,石質(zhì),通高七米,呈六面形,分為三截,共十八面,上刻有老子《道德經(jīng)》。據(jù)《邢臺縣志》載,經(jīng)幢文字系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所書,為國內(nèi)僅存的三座同類經(jīng)幢之一,極具歷史價值,另一座建於後梁乾化年間(911一915年)的唐代尊勝陀羅尼經(jīng)幢,刻《陀羅尼經(jīng)》一部,并題有“印度副使李逢書”等字樣,雕刻精細(xì)。今為不多見的浮雕珍品。寺后原有寶塔一座,名曰“園照塔”,現(xiàn)已不存。
2006年邢臺開元寺作為明代的古建筑,被國務(wù)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
延伸閱讀:
闂傚倸鍊烽懗鑸电仚缂備胶绮崝娆忕暦閵忋倕鍐€妞ゆ劑鍎卞皬婵$偑鍊栫敮鎺斺偓姘煎墰缁鏁愭径瀣幍闁诲孩绋掑玻鍧楁儗鐎n剛纾兼い鏇炴鐎氾拷 闂傚倸鍊峰ù鍥ㄧ珶閸喆浠堢紒瀣儥濞兼牕鈹戦悩宕囶暡闁绘帡绠栭弻鐔虹磼閵忕姵鐏堝┑鈽嗗亝閿曘垽寮婚敐澶嬪亜缂佸顑欏Λ鍡欑磼缂併垹骞愰柛瀣舵嫹 闂傚倸鍊烽懗鑸电仚缂備胶绮崝妤冨垝閺冨牊鍊婚柤鎭掑劚閸撶懓鈹戞幊閸婃捇鎳楅崼鏇熷仧闁割偅娲橀悡鐔镐繆閵堝倸浜鹃梺缁橆殔閿曨亪鏁愰悙鐑樻櫢闁跨噦鎷� 缂傚倸鍊搁崐鎼佸磹閹间礁鐤い鏍仜閸ㄥ倻鎲搁悧鍫濈瑲闁稿鍠愰妵鍕冀椤愵澀绮堕柣鐔哥懕缁犳捇寮诲☉銏╂晝闁挎繂娲ㄩ悡鍌滅磽娴e壊鍎滈柟鍑ゆ嫹 闂傚倸鍊烽懗鍫曞箠閹剧粯鍋ら柕濞炬櫅閸ㄥ倸鈹戦崒娑欏仩闁逞屽墮閹虫﹢寮崒鐐村仼鐎光偓閳ь剟骞婂┑鍡忔斀闁绘劖娼欓悘锔姐亜閺囧棗娲﹂弲鎼佹煥閻曞倹瀚� |
闂傚倸鍊峰ù鍥ㄧ珶閸喆浠堢紒瀣儥濞兼牕鈹戦悩宕囶暡闁绘帡绠栭弻鐔虹磼閵忕姵鐏堢紓浣哄缂嶄線寮婚悢琛″亾濞戞瑡缂氶柣顓烆儑缁辨帡顢氶崱娆戞殼闂佸搫琚崝宀勫煡婢舵劖鎯炴い鎰╁焺娴硷拷 QQ闂傚倸鍊烽悞锔锯偓绗涘洤绀冨┑鐘宠壘缁狀垶鏌ㄩ悤鍌涘264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