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前262-前186),字子房,秦末漢初杰出的謀略家、政治家,與蕭何、韓信并稱為“漢初三杰”,-留侯。
張良功成身退,云游天下,而后追尋炎帝神農(nóng)足跡,來到耒水河畔。尋得一洞穴隱居,按道家養(yǎng)生之術(shù),奉行導(dǎo)引之法,潛心修道養(yǎng)生。在此洞度過兩年后,漢高祖駕崩,呂后垂簾聽政,并召其返回京師。漢惠帝二年,張良又堅辭呂后,回洞潛心修道,八年后無疾而終,謚文成侯。張良洞位于耒水中游,始叫萬年洞,又叫鋤云洞,后人為紀(jì)念張良?xì)w隱于此,遂叫張良洞。張良在巖壁上題有“洞靈源”三個大字,落款“漢佐張良書”。洞內(nèi)空闊深幽,景象萬千,其中有十大景觀最為游客所稱奇:通三眼、保溫洞、獨角獸、擎天柱、張良榻、張良座、萬民傘、飛來鐘、千人鍋和石布波。
后代前來拜謁張良洞的名人雅士絡(luò)繹不絕。唐代文豪韓愈貶潮州,途中謁張良洞,題字“還我本來面目”。宋進(jìn)士李芮(耒陽人)、明地理學(xué)家徐霞客、清狀元彭浚和何紹基等名人均到此游覽題詠。
信息來源:耒陽黨建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