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明洪武元年(1368)趙村人去伏鑼村娶親,途中銅鑼掉入泉井打轉不沉,村民認為是吉利之地,逐漸成圩,取名鑼圩。1927年遷現(xiàn)址,沿用原名,原址稱舊圩。[詳細] |
民國時設大楊村,因轄內大楊山得名。[詳細] |
英江原為膺江,因村旁河流得名。[詳細] |
英圩,傳清順治元年(1644)建圩,因屬英江村地,故名。[詳細] |
淥旺,原名淥望,后寫成陸旺或六旺,壯語Luegmbangq,“淥lueg”指鳥,“望mbangq”指鳴叫。傳清道光五年(1825)在山林中建村,夜間常有貓頭鷹鳴叫,故名。[詳細] |
高一即原高麗一村的簡稱。[詳細] |
因機構設置在淝陽村而得名。[詳細] |
高二即原高麗二村的簡稱。[詳細] |
以轄內一座形似仙女的山得名。[詳細] |
取雙街村、橋龍村各一字得名。[詳細] |
舊圩街建于元末明初,明清年間為我們西部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民國初年為武鳴西區(qū)的所在地。[詳細] |
伏王,壯語Fagvuengz,“伏fag”是村名詞頭,“王vuengz”指黃或王姓,王、黃當?shù)刈x音相同,此處指黃姓,即黃村。傳南宋建炎元年(1127)由黃姓人建村,故名。[詳細] |
樹合取樹德村、合興村各一字得名。[詳細] |
因取群英村、合興村各一字得名。[詳細] |
因取崠林村、岜洋村各一字得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