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川”始見于南宋景定年間進士方回(1227-1307,歙縣人)《題<郎川紀勝圖>并序》。郎川河古稱郎溪,故取名郎川街道。 [詳細] |
據(jù)《郎溪縣志》記載,“縣城古為郎步鎮(zhèn),形成于東漢年間”“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劃廣德西北的桐汭、昭德、臨湖、原通、妙泉5鄉(xiāng)設(shè)置建平縣,以郎步鎮(zhèn)為縣治”。元代大儒程端禮(1271-1345,鄞縣人)在《送金相仲赴郎川幕》中曾描繪“水出桐汭會白石,郎步臨流邑其中”。因郎步一直是縣治所在地,距今已逾千年歷史,故取名郎步街道。 [詳細] |
因其境內(nèi)南側(cè)有一座長48米的雙曲古拱橋,始建于南宋寶慶元年(1255)。古橋“鐘靈毓秀”橫跨鐘橋河,故得名鐘橋。 [詳細] |
意取“建治于承平之年之吉兆”,故名建平鎮(zhèn)。 [詳細] |
村位于“三省通衢”的十字路口,故得名。 [詳細] |
因相傳古時張、戴兩姓遷此后,發(fā)展日新月異,興旺發(fā)達,遂名新發(fā)。 [詳細] |
據(jù)《建平縣志》載:古時此處經(jīng)常山洪暴發(fā),波濤洶涌,其聲如吼,唯此地突出,宛如水城,故名濤城。 [詳細] |
因梅氏定居最早,南來的沖水繞小山(梅山),兩邊向北下流,街在山麓,形若水中陸地,得名“梅渚”。 [詳細] |
嘉靖年后期,南漪湖水產(chǎn)豐盛,碧溪河通暢,航運發(fā)展,人流量增多,初步形成小集鎮(zhèn),俗傳有畢氏在此募捐造橋益眾,民感其義,名此橋為畢家橋。 [詳細] |
傳說,明嘉靖年間河架橋時有鯉魚飛躍橋上,稱“飛鯉橋”,河名飛鯉河。飛鯉河穿街流過,村以河名。 [詳細] |
清光緒續(xù)修《岑氏宗譜》載:“昔有凌姓者在此笪內(nèi)居住,笪,小竹叢地!惫拭梵。 [詳細] |
因其古為姚姓定居村,后漸成集市,故得名姚村。 [詳細] |
縣境內(nèi)有一條郎溪(郎川河),原有郎姓人居住河畔。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