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開始為虔南縣地,屬大龍堡轄區(qū)。 中華民國三十年(1941年),設(shè)大龍鎮(zhèn)。 1950年,改稱城廂鎮(zhèn),屬第一區(qū)。 1958年10月,并入東風(fēng)公社。 1961年10月,復(fù)設(shè)城廂鎮(zhèn)。 1968年,再度并入東風(fēng)公社。 1971年9月,恢復(fù)城廂鎮(zhèn)建制,改名城關(guān)鎮(zhèn)公社。 1983年冬,復(fù)稱城廂鎮(zhèn)。 2001年12月,撤銷原小慕鄉(xiāng),并入城廂鎮(zhèn)。 |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全南縣人民政府設(shè)立大吉山鎮(zhèn)。 1949年,屬第五區(qū)。 1952年,屬大吉山礦區(qū)。 1956年,屬南逕區(qū)。 1958年,公社化后為大吉山鎮(zhèn)。 2001年12月,烏桕壩并入大吉山鎮(zhèn)。 |
民國元年(1912年)后,陂頭鎮(zhèn)境域?qū)俚谒膮^(qū),設(shè)楊溪、步鳴2鄉(xiāng)。 1952年,屬第七區(qū)。 1956年,撤區(qū)并鄉(xiāng)時屬龍源壩區(qū)陂頭鄉(xiāng)。 1958年,公社化后由11高級社組成陂頭公社,同年冬并入八一墾殖場,稱一分場。 1959年1月,改為陂頭公社。 1984年6月,實行鄉(xiāng)、村建制時改稱陂頭鄉(xiāng)。 1987年,改為陂頭鎮(zhèn)。 2001年12月,撤銷竹山鄉(xiāng),并入陂頭鎮(zhèn)。 |
民國元年(1912年)后,屬一區(qū)。 1949年底,屬一區(qū)。 1955年,屬城廂區(qū)。 1958年,公社化時名為東風(fēng)公社。 1984年6月,改稱為金龍鄉(xiāng)。 1993年11月,撤鄉(xiāng)設(shè)金龍鎮(zhèn)。 2001年12月,撤銷木金鄉(xiāng),隨兆坑林場代管的兆坑村、坳背村起并入金龍鎮(zhèn)。 |
民國八年(1919年),屬二區(qū);民國三十年(1941年),改稱為集賢鄉(xiāng),屬第四區(qū)。 1949年后,南逕屬第四區(qū)。 1955年,改稱為南逕區(qū)。 1960年,改稱為南逕公社。 1984年,改稱為南逕鄉(xiāng)。 1994年,稱南逕鎮(zhèn)。 2001年,撤銷大莊鄉(xiāng),并入南逕鎮(zhèn)。 |
清末時期,為鎮(zhèn)南堡所轄范圍。 民國元年(1912年)后,屬虔南縣第三區(qū);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屬文化鄉(xiāng)。 1949年,屬第二區(qū),區(qū)政府駐龍源壩圩。 1956年,改稱為龍源壩區(qū)。 1958年,公社化時成立龍源壩公社,同年冬,劃屬國營八一墾殖場第三分場。 1959年,分出改稱龍源壩公社。 1984年6月,改稱為龍源壩鄉(xiāng)。 2001年,寨下鄉(xiāng)并入龍源壩鄉(xiāng),改稱龍源壩鎮(zhèn)。 |
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屬大龍堡。 民國元年(1912年)后,境域以寒洞、田在、羅坊、長塘水系為界,東部地區(qū)屬新安鄉(xiāng),設(shè)有6保;西部地區(qū)屬集賢鄉(xiāng),設(shè)有5保。 1949年,屬第四區(qū)。 1956年,裁區(qū)并鄉(xiāng),劃歸南逕區(qū)1958年,由11高級社組建成衛(wèi)星公社。 1960年,更名為中寨公社。 1984年6月,改為中寨鄉(xiāng)。 |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社逕鄉(xiāng)屬全南縣第四區(qū)。 中華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撤區(qū)設(shè)鄉(xiāng),改稱江口鄉(xiāng)。 1949年,屬第三區(qū),1955年6月,改稱為社逕區(qū)。 1958年,成立社逕公社;同年冬,劃歸八一墾殖場為二分場。 1959年1月,改為社逕公社。 1968年,江口公社并入社逕公社。 1972年10月,江口公社從社逕公社分出。 1984年,改稱社逕鄉(xiāng)。 2001年12月,撤銷江口鄉(xiāng),并入社逕鄉(xiāng)。 |
中華民國初年,屬信豐縣小江區(qū)崇仙鄉(xiāng)。 中華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8月,屬虔南縣第四區(qū)。 中華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屬虔南縣江口鄉(xiāng)。 1049年,龍下鄉(xiāng)屬第三區(qū)。 1956年,裁區(qū)并鄉(xiāng)時屬社逕鄉(xiāng)。 1958年10月,屬八一墾殖場三分場。 1959年1月,改為龍下公社。 1984年,龍下公社改為龍下鄉(xiā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