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林州市區(qū)東南隅龍頭山南側,是林州千年以上古村之一。北宋宣和元年(1119),徽宗皇帝召見在此修煉的道士張常清并賜其金符,始稱“圣符山”。明萬歷年間,林縣知縣張崇雅見山勢形同龍體,改名“龍頭山”,村莊也因山改名。 |
光明社區(qū),取光明、明亮之意。 |
環(huán)山社區(qū),因市區(qū)龍頭山對其呈環(huán)抱之勢,故名。 |
因有利民街而得名。 |
來歷失考,因建村處原為一個沙土崗。 |
新華社區(qū),因其成立時轄區(qū)內有新華書店,故名。 |
新興,取新成立的,處在生長或發(fā)展期的意思。 |
原名西諸翟,因村莊背靠諸山、前臨翟河而得名,有東、西兩村,因其所處位置在西,故名。20世紀50年代初期,改為西街,具體原因不詳。 |
原名“疊坡”,據“李氏墓碑”記載,明初晉人李楨第五子李慧,從上莊遷到翟陽河北岸狼人東坡下定居。建當地地形東、南低,西、北高,起伏不平,故取名“疊坡”,后人不知其意,把“疊坡”寫成“迭坡”,沿用至今。 |
原名諸翟村,因北靠“諸山”,前臨“翟陽河”得名。建村時間不詳。因村西也有一諸翟村,此村在東,故稱“東諸翟”。解放戰(zhàn)爭時期,形勢緊張經常開會。工作隊員大多沒文化,點名時“諸翟”兩字難認且別口,常把東、西諸翟喊作東街、西街,日久成習。解放后,便沿用“東街”作為村名,沿用至今。 |
據田氏家譜記載,清康熙年間,田氏先祖從縣北下陶村遷此定居,見這里留有元末兵營舊址,又位于西街村南,便定村名為“南營”,沿用至今。 |
原名“井爾堰”,據楊氏墓碑記載,明萬歷年間(1573),先祖自壺關縣白家莊遷此墾荒造田,其中最大的一塊地達120畝(即1.2頃),便將村名定為“頃二堰”。民國年間,人們在村中寺院內打成一活水井,遂改村名為“井爾堰”。20世紀50年代,許多農戶在家院中打起旱井,“井爾堰”又改稱“井院村”,沿用至今。 |
據《徐氏族譜》記載,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先人徐小五攜母由山西晉莊徐家后村遷此,因見當地有道深溝,便稱村莊為“深溝村”,沿用至今。 |
據尚氏家譜記載,明朝洪武年間(1368),晉人尚氏兄弟二人,遷居此地,因當時此地蒿草茂密,故名“蒿園”,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