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葉,有李氏遷此落戶,人口繁衍,形成村莊,故名李莊。 |
已有200年歷史。清咸豐5年,黃河水漲,寨墻倒塌,房屋土地淹沒,生活困苦,得名苦莊。 |
清咸豐5年(1855),黃河于銅瓦廂決口,村民逃難,遷到沙崗上,靠黃河大堤南坡而居,形成村莊。又因村民習慣種植竹子,崗西形成大片竹林,故名竹崗村。 |
原在黃河大堤北0.5公里處,東靠貫孟堤,1933年黃河在附近決口后,村址南遷到大堤根,此村位于黃河大堤與貫孟堤接頭處,形似鵝脖灣的彎度,故取名鵝灣,后改為俄灣。2017年搬遷至李莊新區(qū)。 |
咸豐五年黃河決口,堤南河灘遭滅,群眾遭災受苦,清政府在此筑一高臺,將錢糧放于臺上救災,那時銅幣制錢500為一貫,成村后得名貫臺。2015年整體搬遷至李莊新區(qū)。 |
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在鋼瓦廂決口前,全村有20余戶居民,為海、楊、李三姓,黃河決口后,辛寨難民遷來居住,村子擴大,因海姓多,得名海莊至今。 |
原名郭莊,因薛姓多,為區(qū)別黃陵公社郭莊,故于1950年命名薛郭莊。 |
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決口,水淹沒了原來的村莊。村民西遷,居住兩片,形成兩個村莊。居住在土丘上的曹姓為曹圪垯,張姓為張圪垯。村莊發(fā)展,連在一起,合稱張曹村。 |
清道光年間,黃河決口,村莊被淹,村民西遷分別成立三個村。位于南邊,以曹姓命名為南曹圪垱,后簡稱為南曹。 |
清咸豐年間(1855),黃河在附近決口,村子被淹,水后村民重建家園,村址稍向西遷移,得名“新莊”,后演變?yōu)椤靶燎f”,村莊遂漸擴大,分為南北兩部分,在南邊,故名前辛莊。2017年搬遷至李莊新區(qū)。 |
清咸豐五年(1855)黃河在辛莊集附近決口,辛莊集西遷,建立新村,分南北兩部分居住,在北,故名。 |
明末朱姓在此建村筑寨,故名。 |
明末移民在此建村,因位于大堤以南,黃河以北,在大堤拐彎處,故名堤灣。 |
明代末年,常姓在此建村,筑護村寨,故名“常寨”。 |
村后有一大堤,故取名后堤。后又因常姓人氏居住此地,故改名常堤,又因人口增多,分為兩個村,居西,取名常西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