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村南、北、西有三岡,三岡中有一古道,是赴廟古道,故名。 |
當?shù)赜校合扔邪偌覍m,后建潞城城之說。據(jù)1974年,村南發(fā)掘的古墓碑記載,東魏天平元年(534)即有賈村,后人為區(qū)別東西賈村,把縣城以南的命名為南賈村,后因人們習慣就簡稱為賈村。該村以姓氏建村得名賈村。因村委會駐地此村,故名。 |
相傳南、北舍原來是一個村,原名北垂鎮(zhèn),因位于三垂岡北側而得名(該村東獄廟石柱座雕刻有詩文,并有垂居土辛酉柱目字樣)。明朝天啟元年(1621),北垂鎮(zhèn)為南、北兩大社,因矛盾分為兩大村,定名為北社、南社。因此鎮(zhèn)地處古道,店鋪較多,逐將“社”改為“舍”字,故名。 |
“河移”指屯留縣東止河村的村民遷移到此。該村民原屬屯留縣東止河村,1960年,興修漳澤水庫征用了該村土地,全村分批遷往外地。其中:40戶遷到長治市馬廠人民公社富村,后于1967年農(nóng)歷2月25轉遷到崇道公社北舍村西2千米處。同年4月4日正式建村時,因正處于文化革命運動紅衛(wèi)兵高潮時期,故定名紅衛(wèi)村。1988年11月19日,根據(jù)[1988]61號文件精神更名為河移村。因村委會駐地此村,故名。 |
相傳原來王村和郭村是一個村,取名為王郭村。因王、郭兩姓不合,分為王、郭兩個村。后來郭姓人丁興旺,占了多數(shù),兩村又并為一個村,取名為郭村。因郭姓人立村,得名郭村。因村委會駐地此村,故名。 |
相傳明朝初年有了“羌城村”,當時的居民多有羌族習俗,也有一些其他民族和漢族居住。后羌城村數(shù)十戶漢人抑或為了躲避戰(zhàn)亂,抑或為了保持漢人家族習俗,抑或為了避免異族欺擾,在距村東三千米一處約0.01平方千米大的地方,挖溝壕,筑高墻,修宅門,建成寨堡一座。以后宗族繁衍,人口增加,漸漸成村,寨上村由此產(chǎn)生,F(xiàn)古寨遺址尚存。因建村時駐高墻和群眾自治組織屬性綜合命名。該村原名羌城寨,據(jù)傳說羌族占領上黨建羌城村,原羌城漢人逃到寨上筑高墻,挖地道,修鐵門,建寨堡一處占地0.01平方千米,故名。 |
“翟店”指原翟姓人在此開店!跋鄠魉纬觊g,有一翟姓人家在此開店,后來店鋪不斷增加,便發(fā)展成為村莊,故取名翟店村。該村是潞城古十二鋪司之一,素有“珍珠瑪瑙翟店村”的美稱。其后因村委會駐地在此而得名。 |
據(jù)歷史記載:東漢永初元年(107),羌族人民奮起反抗東漢統(tǒng)治者,由西向東攻入山西上黨,直到河北邊界。該村是羌族人民建立政權所在地,故名。 |
該村在三垂岡東,地形較高,素有“淹了大禹垴,淹不了天宮村”之說。天宮是神話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據(jù)考南朝北齊天保年間(550)建村。清道光四年(1824),申子尚等先后考取進士,故將“宮”字改為“貢”字,稍后建東天貢村,因原天貢在西,又改名西天貢村。西天貢位于翟店街道的西部,其鄰村有南天貢、東天貢、小天貢等村,當?shù)厝艘约暗竭^西天貢或者知道西天貢村的人,都把西天貢稱為“天貢村”。據(jù)《潞州志》記載:西天貢村最初村名叫“添恭村”。添恭村一度改為“天宮村”是源于一個美麗的傳說。傳說在三垂岡戰(zhàn)役之后,有一天一大批人由南向北通過三垂岡,在大崗山的青石上留下兩行馬蹄印。天上一位仙人知道了這件事,便駕鶴來察看。仙人所到之處都留下仙氣,人們追尋仙氣來到“小嶺的”下,并在“小嶺的”修建廟宇,稱作“天下第一宮”之說。每逢過節(jié),天宮村的百姓都會上大崗山拜神!拔母铩睍r期“破四舊”,廟宇不幸被毀。如今,西天貢村新修建了利民公園,在門樓牌匾上鐫刻著“天宮第一門”幾個鎏金大字,西天貢村民心中一直留著那個美麗的傳說。至于“添恭村”什么時候改稱“西天貢”,史料上未見記載。但從南天貢村名的來歷推斷,“西天貢”的名稱應在清朝乾隆年間出現(xiàn)。《潞城縣志》記載:1736年間從壺關大井遷來的李某定居在現(xiàn)在的南天貢。后散居別處的十余戶陸續(xù)遷入。村莊初立時稱“新莊”(“莊”是指不夠村制的農(nóng)民聚居點。村莊則是指包括農(nóng)民和其他行業(yè)人口,例如鐵、木、瓦、織、釀以及民間藝人等居民的,能夠自給自足的居民聚居地)。縣政府為納糧、繳稅方便,根據(jù)新莊處在東天貢、西天貢的南邊,將其定名為南天貢村。也就是說,清朝乾隆年間,“添恭村”已經(jīng)稱為“西天貢村”。因村委會駐地此村,故名。 |
相傳該村建于清嘉慶元年(1796),當時,從下社、壺關、平順等地遷來劉、李、甄三戶,都是天主教,取名為十家莊,也叫天主莊。隨著人口增多,改名為新莊。光緒元年(1875),因村位于東天貢、西天貢南邊,縣里定名為南天貢村。其后因村委會駐地在此而得名。 |
因該村位于西天宮村東,村較小,故名。 |
南、北舍原來是一個村,原名北垂鎮(zhèn),因位于三垂岡北側而得名。明朝天啟元年(1621),北垂鎮(zhèn)為南、北兩大社,因矛盾分為兩大村,定名為北社、南社。因此鎮(zhèn)地處古道,店鋪較多,逐將“社”,改為“舍”字,故名。 |
該村位于三垂岡東,原只有一個天宮村,即西天貢,因該村建在天貢村東,得名東天貢村。以所處方位和群眾自治組織屬性綜合命名。因村委會駐地此村,故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