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塘街,傳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鄭姓人從永淳縣格木村遷建,因村中大塘邊多石頭,故名。[詳細(xì)] |
傳圩背后小山頂有一竹常出煙霧,升至半空凝為鶴,人稱鶴抽煙,為靈圣之地,故名。[詳細(xì)] |
“大料”原名大廖,因先居者是廖姓人,取名大廖村,方言“料”字與“廖”讀音相同,后以“料”字代替“廖”字,改村名為大料村。[詳細(xì)] |
傳明萬歷九年(1581年)覃姓人從賓陽縣古辣村遷建,因土地肥沃、稻谷滿倉得名,故名。[詳細(xì)] |
“逢村”原名鳳村。因村地形似飛鳳朝天得名,又因古有鳳凰飛舞相逢傳說,得名逢村。[詳細(xì)] |
禾塘原名和塘,傳清康熙二十年(1681)由和睦村和賓陽甘棠上塘村人遷建,為不忘故里,以和睦、上塘各一字取名,后簡(jiǎn)寫成禾塘。[詳細(xì)] |
木道,傳原村中三小溪上用木橋作行道,故名。[詳細(xì)] |
“瑤埠”原名窯埠。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由那陽陳姓人遷建,因居瓦窯和甘棠江邊埠頭上,故名。由因諧音,雅稱瑤埠。[詳細(xì)] |
蘆村,傳明洪武元年(1368年)盧姓人從六景馬氈村遷建,以盧姓命村,后因諧音盧改蘆,故名。[詳細(xì)] |
沙江,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陸姓人從賓陽縣蘆圩大林村遷建,因村旁一小江沙多,故名。[詳細(xì)] |
下垌自然村,明萬歷八年(1580年)由陳南海梁姓人遷建,因處劉村田垌下邊,故名。[詳細(xì)] |
1952年由六賴、塘基、那交、公盤、香爐五村合設(shè)五福鄉(xiāng),寓意“五塊福地組合”,故名。[詳細(xì)] |
傳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陸姓人從賓陽縣陸云梯村遷建,以陸姓命村,故名。[詳細(xì)] |
“潘六”原名潘崇。1952年改潘崇鄉(xiāng),取潘村、崇廂村各一字得名。以后因諧音簡(jiǎn)寫潘六。[詳細(xì)] |
1949年10月下香、萬春、雙河合設(shè)三聯(lián)村農(nóng)會(huì),故名。[詳細(x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