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時期,陰山以南為趙九原地,山北為匈奴牧地,今旗境內(nèi)為趙國九原所屬。
秦朝時期,屬九原郡并北假之地,今旗境屬之。
漢朝時期,屬朔方郡,隸北方刺史部統(tǒng)領。
漢末,邊郡并廢,為南匈奴復踞,今旗境先后為其所屬。
三國至晉朝初期,仍為南匈奴牧地,全旗境為其所屬。
五胡十六國時期,今旗境迭次為前趙、后趙、前秦、后秦、赫連夏屬地,陰山以北為拓跋鮮卑牧地。
南北朝時期,今旗境為北魏沃野鎮(zhèn),懷朔鎮(zhèn)各一部分,繼為西魏地,未幾,轄于北周。
隋朝時期,今旗境屬豐州。
大業(yè)三年(607年),改州設郡,隸五原郡。
唐貞觀年間,改州置郡,今旗境隸九原郡,北境為突厥所據(jù)。
景龍二年(708年),朔方總管張仁愿筑三受降城,今旗境為西受降城轄地。
宋、遼、金、西夏時期,今旗地皆歸西夏轄領。
元朝時期,改云內(nèi)州為下州。
陰山南屬云內(nèi)州,隸中書省大同路;陰山以北屬寧德路、砂井總管府,今旗境分屬之。
明朝時期,今旗境屬東勝衛(wèi)轄地,隸山西布政司。
永樂元年(1403年),東勝衛(wèi)軍民徙內(nèi)地,遂廢。
正統(tǒng)三年(1438年),復置,不久再廢,為瓦剌所踞,后為默特萬戶羅士蠻部屬地。
明末時期,為林丹汗所居,后該部西遷青海。
清順治五年(1648年),這片土地被清廷封給烏拉特部,設置烏拉特前、中、后三旗。
民國元年(1912年),廢清理藩部稱中華民國內(nèi)務部,旗境隸屬山西省管轄。
民國三年(1914年),綏遠與山西省實行分疆而治,綏遠城將軍改為綏遠都統(tǒng)。
民國八年(1919年),劃出烏拉特墾地一部分,設固陽設治局。
民國十二年(1923年),劃出烏拉特后旗墾地部分,設包頭設治局。
民國二十四年(1936年),成立綏境蒙政會,烏拉特三公旗改隸綏遠省內(nèi)蒙古地方自治政務委員會,仍隸屬烏蘭察布盟。
1950年,烏拉特前、中、后旗均成立人民政府。
1952年,烏拉特中旗與烏拉特后旗合并,設立烏拉特中后聯(lián)合旗,隸屬烏蘭察布盟。
1958年4月,烏拉特中后旗聯(lián)合旗劃歸河套行政區(qū)。
同年5月,并入巴彥淖爾盟。
1971年,設立潮格旗。
1981年,潮格旗改稱烏拉特后旗。
2004年,巴彥淖爾盟撤盟設市,烏拉特后旗改隸巴彥淖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