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義村位于萊城西北10公里,鎮(zhèn)政府駐地西北3公里處。北接亓官莊、鐵牛嶺,南鄰李家義,東西走向的瀝青路從兩村之間穿過,兩村共座一街。486口人,耕地686畝。
史載:明洪武三年(1370),王氏由河北棗強縣遷此建村。因村東有“義和溝”,便冠以姓氏王家義河溝,后簡稱王家義。村中有王、魏、吳、蔣、盧、呂等姓氏,王姓居多。
解放前夕,該村隸屬魯西區(qū)官莊鄉(xiāng),人民公社成立后隸屬方下人民公社李家義管區(qū)。1961年王家莊、鹿家堂、梁家莊、李家義、王家義合一大隊,1963年單獨成立行政村,屬方下鎮(zhèn)至今。
王家義地勢北高南低,自西向東,溝嶺相間,土質貧脊,易澇且旱。民謠道:“夏日里,三日無雨土生煙,陰雨兩日蛙聚歡!泵磕昕傆幸恍┖、澇、干熱風、寒潮、霜凍、冰雹等災害性天氣,往往給農業(yè)生產造成一定的損失。特別是旱災,這里四季少雨水,且分布不均,地表水嚴重缺乏,地下水更是難以開采。缺水成為這里亟待解決的問題。雪野水庫建成后,水渠從村東經過,部分農田能得到灌溉。舌經數次打機井,大部分耕地也能得到灌溉。改革開放后,村里進行了種植結構調整,許多農民開始種經濟價值高的姜、蒜,收入可觀。王家義地處丘陵,溝壑多,從前交通不便!耙敫幌刃蘼,”在村兩委的帶領下,修了三縱四橫的沙石、瀝青路;建了四座“康平大橋”,徹底解決了交通落后的局面,為村民發(fā)展經濟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
王家義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谷諔(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抗美援朝中,王家義人爭相報名參軍。父子參軍、送夫參戰(zhàn)的動人事跡層出不窮。7位青年光榮捐軀,他們永遠活在人們的心里。
萊蕪戰(zhàn)役打響后,王家義村民抬單架、送給養(yǎng)、當向導,積極支前。當時,村里84戶人家,就出民工78人,擔架6副,挑擔l2副,向導8人。男青壯年全部參加了支前。婦女為部隊攤煎餅500斤,烙面餅500斤,碾小米1500斤,給部隊備送馬草3000斤,木柴5000斤,為戰(zhàn)役的勝利做出了貢獻。當時解放軍某部的前方醫(yī)院(包扎所)駐在村里,每天有上百名傷員抬到這里包扎、治療,家家都住滿了病員。老人、兒童、婦女都主動給傷員領飯、打菜,端屎端尿,得到部隊-的贊揚,被區(qū)里評為“模范支前村”。
十一屆三中會會后,村民們爭相發(fā)家致富。1995年,新的村領導班子上任后,他們堅持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一齊抓,村里的面貌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村民生活由溫飽型走向富裕型。各項社會事業(yè)蓬勃發(fā)展,村民素質不斷提高,人人遵紀守法,踴躍交糧納稅支援國家建設,多次被評為“萊城區(qū)安全文明村”,連續(xù)幾年被評為鎮(zhèn)級“紅旗單位”、“計劃生育紅旗單位”等等。如今,全村政通人和,一派繁榮景象,成為名副其實的“義和村”。
*數據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