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漫子村(文革時曾更名為紅星大隊)位于萊城東北17公里,鎮(zhèn)駐地東南2公里處。地處山區(qū),辛泰鐵路北側。村南鄰上朱家店村,北依大漫子村,東與高上坡一嶺之隔。全村現(xiàn)有140戶,412口人,土地316畝,山場1000余畝。
據(jù)陳氏墓碑和村碑記載:清康熙年間陳姓由陳家峪遷此建村,因村小,鄰大漫子,以村名村,故名小漫子。全村原有陳、王、高、謝、尚、呂、李、侯、池九姓,其中侯、池兩姓為獨戶,池姓已于“文革”期間遷回原籍辛莊鎮(zhèn),侯姓后繼無人。
據(jù)民國二十四年《續(xù)修萊蕪縣志》記載:全縣劃為10個區(qū),小漫子隸屬石磨區(qū)后坡鄉(xiāng);1941年萊蕪縣劃為三縣,小漫子村屬石磨區(qū)黃土鄉(xiāng);人民公社建社前,該村仍屬石磨區(qū),但鄉(xiāng)制已撤,入漫子農業(yè)合作社;1958年成立苗山人民公社,該村屬苗山公社漫子管區(qū);1984年撤銷人民公社,改為苗山辦事處;1985年撤處分為苗山、見馬兩個鄉(xiāng)鎮(zhèn),小漫子仍屬苗山鎮(zhèn)漫子管區(qū);2001年10月,見馬、苗山、常莊三個鄉(xiāng)鎮(zhèn)合并為苗山鎮(zhèn),小漫子隸屬未變。
陳姓由陳家峪村來此建村不到10年,高姓即由高上坡村遷入,在村南小河轉彎處建房入住。到清朝末期,除池姓外,其余六姓均分別由祝上坡村、楊家橫、塘上坡、蔡店、侯家臺等村莊陸續(xù)遷入本村,池姓一戶為陳效陽一家扛活而在土改前遷入。到土改前,陳姓已繁衍為五大支系(以祖墳墓地為分支)。其中陳效陽一家最富裕。他有兩子,長子陳圣勉,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當時的黃土鄉(xiāng)里做革命工作,解放戰(zhàn)爭初期被派遣南下,建國后在湖北省武漢市工作,后離休。次子陳佃成在家務農,解放前夕曾當過私塾先生。有座四合院,北屋、東屋、西屋、南屋都是瓦房,房頂和房檐上裝飾著飛禽走獸,顯得古樸典雅,氣派非凡。這座老式宅院現(xiàn)保存基本完好,房屋門樓雖經多次修繕,但舊貌仍依稀可見。
村里1946年以前沒有自己的黨組織,是同祝上坡村一個支部,但秘密加入黨組織、積極為黨工作的就有7人。解放前這個村共有 11人參軍,其中兩人提干,4人光榮犧牲,兩人光榮復員。從建國到2001年全村共有l(wèi)2人參軍。其中一人升入軍校深造。現(xiàn)為北京部隊某團團職干部。
村里原沒有學校,1961年前本村的學生都在大漫子完小讀書。1961年村里建起一所小學,先后共有七位公派教師任教。1977年后由兩名該村民辦教師任教。直到1992年8月學校合并到大漫子聯(lián)小。自從國家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全村共考取大中專生19人。
通往村西農田和進山的生產路有3條,其中兩條過鐵路涵洞,一條是便道。鐵路往西的土地粘性土質且高低不平,嚴重缺水,十年九不收。1958年-時,曾在西土驢子溝打過一道攔河壩,但由于地質問題沒有成功。1963年到1965年春,村里又在西溝和牛欄地兩處各筑攔河壩兩座,基本解決了西部地塊的澆灌問題。1965年春至1967年冬,萊蕪縣委縣政府曾派糧食局局長劉仲明任組長工程技術人員為骨干的縣委工作組,駐村開展農業(yè)學大寨工作。工作組不辭勞苦,同群眾同吃同開挖了西溝至村北的灌溉水渠1000多米。同時萊蕪三中的廣大師生,幫助栽植刺槐10萬余株,松樹l萬余株,蘋果樹300余棵。這些為該村的經濟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從1972年冬至第二年春村里修筑了后洼子壩。1979年冬至1981年春,由原漫子管區(qū)組織全管區(qū)8個大隊的數(shù)千名勞力,用時一年零3個月,建成了大夾峪水庫。1984年架設了300余米的動力線,安裝了電機水泵,引水灌溉,為村里的糧食大豐收發(fā)揮了它應有的作用。此后,又在村南西溝和南溝交匯處,挖了一個能蓄水1000多立方的長方形水塘,并建了機泵房,埋設了通向南鐵山子的揚水管道,計劃在山包半腰鐵路北側建一個蓄水池,用以澆灌村南的所有農田,改變這部分地一直澆不上水的局面。
村里大多數(shù)農戶都養(yǎng)著母豬,有的戶養(yǎng)有四五頭母豬,每年出售生豬都在百頭以上:如今全村有養(yǎng)雞場3個,養(yǎng)豬場3個,飯店四家,石材廠1個,摩托車修理部1個,生姜購銷專業(yè)戶1家,糧食、飼料運銷戶3家,小賣部3處。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如今,全村都蓋起了磚石結構的紅瓦房,吃上了甘甜的山泉自來水,家家有電視,80%的戶安裝了電話。村里現(xiàn)有大型運輸車5輛,12馬力拖拉機5臺,農用運輸車22輛,各種抽水噴灌機械40多臺。
*數(shù)據(jù)來源于萊蕪市人民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