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雉山在湖北鄂州市市東15公里處,位于碧石鎮(zhèn)之南,汀祖鎮(zhèn)之西,是融山、水、溪、谷和田園村莊為一體的風景區(qū)。相傳遠古有仙人騎駕白雉至此憩留,仙人乘興而去,而白雉化為主峰,遂得此名。明詩人汪必東有詩寫道:“武昌之峰插云起,欲飛不飛秀如雉……”南邊的小山脈構成了弧形弓背,長約6公里;北邊的小山脈酷似筆直的弓弦,長約3.5公里……[詳細] |
鄂城天主堂位于市區(qū)十字西街(小西門內),始建于光緒三十年(1904年),1947年進行過一次改建。主體建筑有圣堂、教務室、安琪小學等。從1945年到1966年間,除徐、林兩名外國神父外,還有三個中國神父在此主持教務。該堂有多年沒有群眾性的宗教活動,而安琪小學在20世紀50年代初,由城關鎮(zhèn)政府接收,僅剩下李道昌一人在此開……[詳細] |
蘇軾謫居黃州時,時常來武昌西山游覽,在西山留下的諸多遺跡中,尤以九曲亭、東坡餅、菩薩泉和詩文著稱。九曲亭位于西山九曲嶺吳王峴上。傳說孫權建造了一艘可乘千人的艦船《長安號》,試航于長江,遇大風船被巨浪打破,就從樊口登山,鑿山開路填起一道山峴,名曰“吳王峴”,并在峴上筑小亭祀之。亭已毀。蘇軾來游此后,復修此亭,名曰九曲亭,……[詳細] |
三賢亭位于錄泉寺內大雄寶殿右側。亭周圍崖壁上有滴滴泉、涵息泉、活水泉,崖上披蘿掛蔓,樹蔭蔽日,竹影婆娑,四時泉水叮咚,幽靜清雅。相傳晉陶侃、唐元結、宋蘇軾常在此游憩。明嘉靖初年,知縣許穡卿建亭祀之,名曰“三賢亭”,指以上三位賢士。因亭周有三股泉水,故又俗名“三泉亭”。清兵部尚書、三江總督彭玉麟巡視長江水師時,曾于西山留……[詳細] |
徐王礦冶遺址簡介宋代古遺址,位于鄂州市汀祖鎮(zhèn)張鐵村徐王灣西南山坳,遺址面積約1000平方米,1985年考古調查時發(fā)現(xiàn)。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礦井、煉爐遺跡。遺物散布遺址四周,從采取的標本來看,有陶器、瓷器等。陶器有生活用具釉陶罐、四系壺及建筑材料板瓦等;瓷器有碗。現(xiàn)遺址地面(原張鐵村爐基灣)生長有銅礦草,旁邊有紅褐鐵礦粉、礦渣遍……[詳細] |
余國柱墓簡介為清代古墓葬,位于鄂城區(qū)花湖鎮(zhèn)華山村金陳阮灣灣中陳克墫家房屋西北邊,面積12平方米,呈南北向,保存完好。據《中國名人大辭典》載:“余國柱,大冶縣人,為清順治進士,康熙年間官至武英殿大學士”!洞笠笨h志》載:“余國柱墓在流水里華山下”,即今花湖鎮(zhèn)金陳阮灣內。這是一座碗墓葬,其中一部分碗早年已挖毀,還有一部分仍……[詳細] |
東方紅磚廠墓區(qū)簡介為六朝古墓葬,位于鄂城區(qū)花湖鎮(zhèn)院灣村王家嘴灣東北面。王家嘴灣的東北部有一座東西向的山崗,呈圓形,面積約近5000平方米,墓區(qū)的東部和南部曾被磚廠取土挖掉。1996年在王家嘴灣南部曾發(fā)掘了兩座六朝磚室墓,出土了青瓷碗、瓷盞、盤口壺、瓷罐等文物。此墓區(qū)以山崗為保護范圍,向四周延伸100米為控制地帶。200……[詳細] |
王家堤墓區(qū)簡介為六朝時期古墓區(qū),位于鄂城區(qū)燕磯鎮(zhèn)鴨畈村王家堤后20米曹三友家屋后。面積約5000㎡,呈東西向分布在王家堤北邊的空地上,原為農田與旱地。1954年挖土做堤時發(fā)現(xiàn)墓葬,為南北方向,上面殘存封土2—3米,局部墓葬已被全部破壞。根據向當?shù)剞r家考查詢問,結合墓葬外部結構,以及對墓磚規(guī)格、紋飾、質地的分析,確認與鄂……[詳細] |
石馬嘴墓簡介為明代古墓葬,位于鄂城區(qū)花湖鎮(zhèn)劉釗村石馬嘴灣東南300米,南距花馬湖200米。墓前方有兩塊基石相距22米左右,另有一匹石馬埋入草叢土中,原有的石龜?shù)任镆巡灰,另有一只石兔?0年代李耀玉家做屋時已搬離原位,1990年做屋時又搬至其房前即現(xiàn)在所處位置。石刻的質地與造型均為明代,此墓葬文物保護范圍從灣南坡地有兩……[詳細] |
萬年臺,為古代戲臺,原位于明清武昌城西北部城隍廟內(現(xiàn)鍛壓機床廠),為城隍廟建筑群的一部分。城隍廟為鄂州最早的儒學,由東晉征西將軍庾亮創(chuàng)辦,宋熙寧年間(1068年—1077年)儒學遷建南門后,明洪武三年(1370年)知縣孟吉建城隍廟、萬年臺。清順治、咸豐、光緒年間均有重建或維修。1958年,城隍廟被鄂城縣人民政府公布為……[詳細] |
位于鄂城區(qū)沙窩鄉(xiāng)趙寨村棗園灣左側西北向東南的一座小山窩。1945年9月,鄂豫邊區(qū)黨委和新四軍五師命令鄂南根據地黨政機關及人民武裝撤至江北,鄂(城)大(冶)、大(冶)鄂(城)根據地黨政干部隨新四軍主力部隊北撤后,國民黨軍即占據鄂城縣城,--水陸交通。少數(shù)留下來處理遺留問題的人員來不及撤退,通過分散化裝0-,輾轉歸隊。鄂大……[詳細] |
鄂南抗日根據地指揮中心舊址位于鄂州市鄂城區(qū)沙窩鄉(xiāng)麻羊垴。1942年5月初,為了支援華中、華南抗日戰(zhàn)場,牽制日軍,新四軍五師根據新四軍軍部指示命令十四旅渡過長江,挺進鄂南,創(chuàng)建鄂南抗日游擊根據地。1942年8月,在鄂城談家橋(現(xiàn)屬大冶市)成立江南兵團指揮部和指揮部黨委。指揮部黨委于8月底成立中共鄂南工委,領導鄂(城)大(……[詳細] |
賀龍軍部舊址,是賀龍從任師長駐防鄂城到任軍長期間的指揮機關。1927年3月,賀龍進駐鄂城;同年7月,賀龍從該處出發(fā),赴南昌參加并指揮了南昌起義。其間,賀龍在鄂城開展工農革命運動。該舊址是賀龍任軍長時唯一保存完整、有據可查的北伐戰(zhàn)爭時期的軍部舊址。2008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鄂州市劃撥20……[詳細] |
鄂州西山,古稱樊山,因在吳王古都──今鄂州市區(qū)之西,故名西山。西山集雄險秀幽奇曠于一身,是不可多得的江南名山,湖北省首批四大風景區(qū)之一。西山昔有楚門東戶之譽,古都?髦櫓。主峰石门赡z0?70米,全山植被覆蓋率達98%,滿山蒼翠氣候宜人,歷代譽為瀏覽勝地。西山一脈九曲,九峰六谷,重巒疊嶂,飛瀑漱玉。山上六條谷澗,串連七……[詳細] |
樊口水利樞紐位于鄂州市鄂城區(qū)樊口街大閘社區(qū),包括民信閘、樊口大閘、樊口電排站等水利設施,始建于1924年。民信閘是1924年由原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臨時總指揮吳兆麟主持修建,1926年完工,三孔涵洞,排水面積3000余平方公里。樊口大閘1971年7月動工,1972年10完工,包括排水閘、船閘、灌江閘和閘前公路橋等設施。樊口……[詳細] |
徐家灣遺址位于鄂州市鄂城區(qū)燕磯鎮(zhèn)百洪村,商周時期遺址。東西略長、南北稍窄,高出地面7~10米,面積2.33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8~1.2米。采集有石錛、石鑿和陶片。曾暴露墓葬一座,出土有觚、爵、鉞、鍤、戈等商代青銅器。該遺址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保護范圍:東北面至北緯30°21′29.22″、東經114°57′14.4……[詳細] |
北伐軍二十軍軍部舊址位于鄂州市城區(qū)大北門正街躍進旅社。1927年2月,國民革命軍第九軍第一師師長賀龍率部駐此。同年3月,第一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獨立第十五師,同年6月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賀龍任軍長。舊址由前后側三棟建筑組成。前棟為鋪房結構;后棟為兩層樓房,十間,占地面積約140平方米;側棟為民居。該舊址是北伐戰(zhàn)爭時……[詳細] |
吳氏祠堂位于鄂州市鄂城區(qū)杜山鎮(zhèn)三山村。始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同治五年(1866)擴建。一進兩重,四合院式布局,面闊14.8米,進深23.7米,磚木結構,硬山布瓦頂。祠內存“三讓遺馨”“至德流芳”橫匾兩塊。該祠堂整體保持了鄂東南清代傳統(tǒng)祠堂的結構和風格,是研究湖北鄉(xiāng)土建筑的重要實物。重修后的吳氏祠保持了原來的風……[詳細] |
四眼井位于鄂州市鄂城區(qū)古樓街道辦事處古樓街。南宋嘉定年間縣尉應博鑄四眼鐵蓋置井上,故名。圓形井口,外徑約2.3米,深10米。井口處設十字形承梁,條石砌成。其上置四眼鐵蓋,直徑2.75米,厚0.06米,四孔對稱分布,孔徑0.54米。該井結構形制獨特,是研究宋代水井的重要實物。(第五批)保護范圍:自井臺周邊向外延伸,東、南……[詳細] |
張裕釗墓清代名人墓葬,位于鄂州市西山南麓張裕釗陵園,面積約500平方米,現(xiàn)存墓碑和墓冢。張裕釗,清末著名書法家、教育家、古文家,其影響遠播日本,生平事跡載入《清史稿》。該墓對于研究清末歷史文化、弘揚中日友誼等具有重要價值。(第五批)保護范圍:以墓冢為中心,東、西、北面各向外延伸至張裕釗陵園圍墻,南面向外延伸約50米。建……[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