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巷明廳位于城區(qū)太平巷6號。坐南朝北,磚木結構,該廳歷史無考,據(jù)其結構型制,應為明代中、晚期建筑,F(xiàn)存二進,建筑面積約189平方米,保存較完好。第一進為單層,通面闊3間11.7米,通進深6米。第二進大廳為單層硬山頂,通面闊11米,通進深10.8米,木構上有精美彩繪。 于1999年6月公布為常熟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太平軍侯裕田公館位于城區(qū)山塘涇岸80至92號。系清代曾氏宅第,清咸豐十年(1860)至同治初年為太平軍常昭監(jiān)守侯裕田駐扎公館。公館坐北朝南,現(xiàn)存建筑共有三路。東路前后兩進,后進大廳通面闊3間10米,通進深8.2米,檐高3.6米,用月梁斗栱,青石柱礎。中路有前后二進,通面闊14米。西路存前廳及后樓二進,前進大廳通面闊3間……[詳細] |
靈公殿戲樓位于城區(qū)辛峰巷18號。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弘治間毀,正德二年(1507)重建,其后多次修建,F(xiàn)存建筑為太平天國時重建,作為演戲宣傳之所,太平軍將領李遠繼設公館于殿內。今尚存門樓一座,坐南朝北,平面成“T”字型,歇山頂,共二層,上層即為戲樓,抬梁式,通面闊3間15.3米,通進深5架10米,高約6米,……[詳細] |
迎陽橋位于尚湖鎮(zhèn)王莊集鎮(zhèn)區(qū)南面,橫跨王莊河。據(jù)橋形制結構和橋南側石碑題記所載,橋為清代中期所建。今橋系單孔石拱橋,南北走向,花崗石砌筑,矢高5.3米,中寬3.1米,全長25.1米。拱頂石板上鐫云龍?zhí)珮O圖,梁枕石上鐫“迎陽橋”三字。橋柱上所刻楹聯(lián),“文革”中被人用水泥涂沒。1999年,重修時將原來的坡形踏步改為基本平面,……[詳細] |
釣渚渡橋位于沙家浜鎮(zhèn)紅石村沙家浜風景區(qū)內(又稱云慶橋)。東西走向,《重修常昭合志》載:“釣渚渡橋在云慶庵前,亦名云慶橋,士人呼為大橋,明崇禎間范彌恬兄弟重建,沈顥有記。清康熙、嘉慶間修之!痹摌蛳倒靶稳祝叭τ每v聯(lián)分節(jié)并列式砌置法,青石夾花崗石砌筑,矢高6米,中寬2.9米,跨徑中孔9米,左右小孔各5米,全長40.5米……[詳細] |
廣嗣橋位于城區(qū)小東門外蓮墩浜上,又名退戌戊橋。始建于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邑人薛苞九獨力捐修。民國初,橋面傾圮,1919年邑人錢宗瀚等募資修繕。1988年曾大修。今橋系單孔拱橋,南北走向,花崗石筑成,拱圈用縱聯(lián)分節(jié)并列式砌置法。矢高6.3米,中寬4.2米,頂面縱2.3米、橫3.3米,南坡長10.4米,北坡長12……[詳細] |
拂水橋位于城區(qū)西門外甸橋村三星村的山前塘上。原名福慶橋,因正對虞山錦峰之拂水巖,故改拂水橋;又因是山前塘上西向第三座橋,俗稱“三條橋”。明萬歷間姚宗儀編纂《常熟縣私志》曰:“名福慶,俗呼三條橋!苯駱蛳祮慰坠皹颍媳弊呦,青石夾花崗石砌筑,矢高4.6米,中寬3米,全長約30米。枕石上鐫“福慶橋”三字。始建年代不詳,據(jù)其……[詳細] |
程家橋位于城區(qū)西門外甸橋村,跨山前塘。因橋畔原有明工部尚書程宗祠墓而得名,俗稱“二條橋”。始建年代不詳,據(jù)橋基石質可推為明代。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里人吳峻基、周明孝等曾修,咸豐間又修。今橋系單孔拱橋,青石夾花崗石砌筑,拱圈用縱聯(lián)分節(jié)并列式砌置法,矢高7.2米,頂面縱2.9米,寬3.3米,跨徑10米,全長約30米![詳細] |
甸橋位于城區(qū)西門外甸橋村山前塘。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里人吳峻基、周明孝等人曾捐資修橋,1919年又修。因橋西為大小湖甸,改稱“甸橋”,俗稱“頭條橋”。今橋系單孔拱橋,南北走向,墩基用青石,橋面為花崗石,矢高5.6米,中寬3.2米,全長34米。拱枕石上鐫刻“甸橋”二字,兩側明柱上均鐫“南無阿彌陀佛”字樣。始建年代不……[詳細] |
香花橋位于虞山錦峰(俗稱祖師山)拂水巖上,跨拂水澗。清光緒十七年(1891)藏海寺主持道機募建。系單孔拱橋,花崗石筑砌,南北走向,矢高1.6米,中寬3.25米,全長8.5米。兩邊設16個踏步,東西明柱上各鐫一副楹聯(lián),東為“弓影騰空流通萬壑,花名獨表香透重門”,西為“雁齒橫排云煙出沒,虹腰高臥泉石奔騰”。于1982年11……[詳細] |
長壽橋 位于虞山錦峰(俗稱祖師山)拂水巖上,跨于兩崖之間。該橋為明嘉靖間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邑人嚴訥在拂水巖上建真武院同時建造。清光緒十九年(1893)藏海寺主持道機重修。今橋系單孔平橋,東西走向,青石作墩基,橋面用3根花崗石條并列架成,全長15米,方形橋洞凈跨4米,寬1.5米,矢高4.9米。南面梁端鐫“長壽橋”……[詳細] |
永濟橋 位于城區(qū)南門上塘街南端。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成于五十九年(1720),由督糧道馬逸姿捐俸及里民汪晉卿助捐建成。今橋系三孔拱橋,東西走向。中孔矢高6.4米,頂寬4.5米,橋堍寬6.2米,跨徑28.6米,全長41.3米。拱圈用縱聯(lián)分節(jié)并列式砌置法,小孔7節(jié),中孔11節(jié)。在兩側明柱上分別鐫“愿天常生好……[詳細] |
順民橋 位于虞山鎮(zhèn)李橋村與張壩村交界之福山塘上。因明尚書李杰居此,又名李家橋。明弘治間都御史侶鐘建。因江潮沖刷,幾經興廢,今橋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上相廟僧實明募建。單孔拱橋,東西走向,花崗石砌筑,矢高5.8米、中寬3.5米、橋堍寬5.2米、跨徑10.6米,全長25.5米。東西兩側金剛墻上分別鐫“大清乾隆歲次壬……[詳細] |
徐氏虹隱樓位于支塘鎮(zhèn)何市荷花街,系清末翰林、藏書家徐兆瑋之故居。今宅為二層磚木結構樓房,坐北朝南,硬山頂,抬梁式,通面闊4間12.5米,通進深7架7米,脊高約6米,花崗石柱礎。宅約建于清同治間,原有臨街門屋、大廳、后樓等三進。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部分建筑辟為桂村書院,后又作桂村兩等小學之校舍。樓廳中靠東側屋為其……[詳細] |
愛日精廬 原址在城區(qū)西門大街187號,現(xiàn)已遷建于梅李鎮(zhèn)聚沙公園東側。系清代嘉慶、道光年間藏書家張金吾宅及其藏書處,為歇山頂,磚木結構,通面闊9間34.2米,通進深11架11.8米,前加廊。張金吾(1787~1829),字慎旃,一字月霄。常熟人,少學古詩文,及長,讀書于祖父張仁濟“照曠閣”藏書樓,!短接[》諸書。清……[詳細] |
屈成霖宅后堂樓 位于城區(qū)南門大街34號。今存后堂樓一座,系清代建筑,坐南面北,硬山頂,二層,通面闊5間18.2米,通進深11.3米,內屋頂及上層結構以全木料鋪設,用材甚巨并較為少見,底層明間有青石所雕蓮瓣紋柱礎,取“連登”科名之意。屈成霖,字啟商,常熟人,乾隆丙辰(1736)進士,歷官景州知州。于1982年11月公布……[詳細] |
永忍堂張宅 位于城區(qū)南涇堂42號,系清同治間以同知銜兩浙金山場鹽課大使、邑人張治所建的居宅,名“永忍堂”。其長子毓禾及次子太常寺博士毓干先后居此。系清代建筑,宅坐北朝南,共有四進。第一、二進布局上成四合院式。第三進為大廳,硬山頂,通面闊5間22.7米,通進深11.5米,設前翻軒,花崗石柱礎。第四進為兩層樓房。于198……[詳細] |
龐鴻文宅 位于城區(qū)南涇堂36至40號。建于清同治間,坐北朝南,硬山頂,磚木結構,F(xiàn)存五進,占地面積約919平方米。其中第二進為大廳,抬梁式,通面闊5間17.8米,通進深8米,脊高6.5米,構筑用月梁及花崗石柱礎;第四進為一兩層樓,通面闊5間18.5米,通進深7架7.4米,前設廊。民國丁祖蔭《重修常昭合志》載:“龐文恪……[詳細] |
蔣泂宅 位于城區(qū)辛峰巷30號,與燕園相鄰。系清代建筑,坐北面南,共有兩進,后進樓房通面闊7間23.4米,通進深8.3米,下檐高3.25米,所用月梁等結構粗壯,檐柱下置有木礎,其余均為青石柱礎。民國丁祖蔭《重修常昭合志》載:“屯田侍郎蔣泂宅在炳靈公殿西,從子臺灣知府元樞亦居之!笔Y泂,字愷思,清云貴總督蔣陳錫次子,康熙……[詳細] |
笛在月明樓 位于城區(qū)西倉前下塘13號。系清末常熟著名收藏家沈石友庋藏文物和會友唱和之所。沈與著名書畫家吳昌碩為至交,常與吳在樓中徹夜飲宴,樓中藏百余方古代名硯,較多由吳為之刻銘。金石家趙石亦曾在此樓中為沈石友刻硯達數(shù)年。樓共二層,坐北朝南,歇山頂,通面闊3間8.4米,通進深8.9米,上檐高5.9米。上層用落地格窗,花……[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