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游:曼閣佛寺傣語叫“洼曼閣”,意為中心佛寺,寺院四周被一幢幢傣家竹樓和菩提、芒果、檳榔等高大闊葉樹所環(huán)繞,為典型的南傳小乘佛教寺院。寺院始建于1477年,原址在院址以西1千米處。由于這座佛寺是當(dāng)?shù)胤鸾绦磐、佛教高僧和西雙版納最高封建領(lǐng)主,宣慰-捐款修建的,因而在宗教界和社會上具有較高的地位和影響。介紹:曼閣佛寺屹立在瀾滄江大橋的北面,從景洪往東走,跨過瀾滄江大橋,向右拐進(jìn)曼閣寨,就可看到金碧輝煌的曼閣寺了,它是景洪市最古老的佛寺建筑。寺院規(guī)模宏偉壯觀,主寺以18根高8米、粗40厘米的紅椿木圓柱支撐,梁架全為穿頭套接的斗拱式建筑,寺檐屹立16頭清雕小象。整個寺院在建筑過程中,無論是梁架,還是斗……[詳細(xì)] |
景哈洞穴遺址位于景哈鄉(xiāng)大亥上寨西南5公里橡膠林后山上,景哈洞穴遺址傣語為“檀喃咪囡”,意為嬌小美女的洞穴。洞穴坐東朝西,狀若扁鐘,東西長22.6米,南北短為15米,洞高約23米,被一塊坍塌的三角形巨石靠在北壁而把大部分洞口阻塞成一個三角狀裂隙式洞口。朝南北延伸數(shù)百米是一片緩坡,過去竹木叢生,難于穿行,如今是一層層橡膠臺地。該遺址是迄今西雙版納州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久遠(yuǎn)、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人類遺址,有較高的歷史、科學(xué)價值。……[詳細(xì)] |
李定國祠又名漢王廟,始建于清代,因地處邊陲,幾經(jīng)劫難后倒塌被毀。為了銘記明末清初農(nóng)民起義軍將領(lǐng)李定國的愛國精神,1994年政府撥款重新修復(fù)。祠高9.35米,面闊5間,長13.19米,進(jìn)深一間,寬9.3米,屬抬梁與穿斗相結(jié)合的歇山式屋頂,是溶漢、傣建筑藝術(shù)為一體的建筑物。李定國,1620年生于陜北一個貧苦農(nóng)民家庭,十歲時參加了張獻(xiàn)忠的起義軍,17歲即以勇將著稱,后為大西軍安西將軍,也是杰出的抗清英雄,被永歷帝封為晉王。1658年12月李定國、孫可望追隨永歷帝入滇,1662年病逝于勐臘,終年42歲,安葬在現(xiàn)李定國祠,該地傣語稱“廣法宰山”(意為流星墜落的地方)。李定國將軍當(dāng)年在勐臘堅持抗清,愛護(hù)百……[詳細(xì)] |
周恩來總理視察熱作所紀(jì)念碑及中緬會晤紀(jì)念碑,位于景洪市區(qū)西部的西雙版納周恩來總理紀(jì)念碑園(原云南省熱帶作物研究所、熱帶花卉園)內(nèi)。周恩來總理視察紀(jì)念碑,由4塊象征橡膠幼苗茁壯成長的立體碑群組合而成。正前方那塊碑體上,鐫刻著“周恩來總理來園視察”9個金色大字;后面那塊碑體上,鐫刻著同樣內(nèi)容的傣文;左右兩側(cè)碑體上,分別雕刻著兩組浮雕。中緬會晤紀(jì)念碑,由4塊巨型石碑交迭構(gòu)成,石碑兩端分別刻著北京天安門和仰光大金塔圖案,碑座矗立于一方碧水之中,代表著瀾滄江•湄公河上下共飲一江水的同胞情誼![詳細(xì)] |
曼勒塔莊莫,為傣語讀音。曼勒:地各;塔:意為“塔”;莊莫:意為“頭骨”。“曼勒塔莊莫“意為建在曼勒山上的“佛主頭骨之墓”或“佛主頭骨之塔”。曼勒塔莊莫坐落于景洪市勐泐文化園內(nèi),原宣慰街召片領(lǐng)宮殿背后的曼勒山上!八f莫”始建筑年代不詳,現(xiàn)存建筑為明代建筑(傣歷930,年明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據(jù)地方志《南四本景洪》記載,此塔初建時僅高約二米,后經(jīng)歷代召片領(lǐng)(土司)多次復(fù)修,才有今天的樣式,F(xiàn)存佛塔于公元1987年在原址上重建。塔莊莫保護(hù)范圍面積169.5平方米。除主體建筑塔莊莫外,由佛堂、佛龕、“喃麼滴(傣語:圣水、圣泉)”、塔莊董等建筑組成。該塔建筑形式結(jié)構(gòu)勻稱,整體建筑和自然渾然一體……[詳細(xì)] |
曼崩銅塔,傣族稱為“塔懂”,即為“銅塔”之意。位于勐臘縣城南郊距城中心1公里處,占地77平方米。建于傣歷1102年(公元1740)以前。傣歷1121年(公元1795),大佛爺瑪哈維亞伴亞主持,各界人士捐資重修,涂以灰色,包以銅皮,耗銀3萬兩,歷時3年修成。該塔屬于清代古建筑物,也是當(dāng)?shù)卮鲎迦嗣袢罕娂腊葜。每逢傣族各個節(jié)日,佛教徒和信仰佛教的村民前往賧佛及朝拜。此塔是葫蘆形的塔,塔基寬3米,高10米,用磚、土泥漿、黃銅片包塔身,極富有傣族建筑特色。底座呈方形,塔身為圓錐形,主塔高10米,塔身四周塑4座神龕,每座神龕內(nèi)一尊佛像,均有臥龍守護(hù);塔身上雕繪有各種形態(tài)的飛禽走獸,塔頂系有銅鈴一串,微風(fēng)……[詳細(xì)] |
白云洞摩崖位于勐臘縣易武鄉(xiāng)政府東南駐軍北側(cè)的馬道子山腰上,為石灰?guī)r穿洞,古洞又稱“馬道子石洞”。前后兩個洞口均呈三角形,灰?guī)r巖層一壁直立,一壁傾斜。前洞口小,高2.6米,寬2.5米;后洞口大,高6.8米,寬4.3米,頂高10米。西側(cè)另有一長17.3米,寬2.5米,高2米的洞腔與后洞腔平行。二者之間前后有兩個門洞使其媾通。洞腔內(nèi)有一些較粗大的鐘乳石,地面是平整的土層。在后洞前有長10米,寬8米的水泥平臺。洞內(nèi)較干燥,洞壁上有摩崖刻字畫“天涯”,浙江仁和許臺身題壁詩、黎壽昌題壁詩、中法定界記載述文,字字蒼勁有力,至今清晰可辨。1934年,鎮(zhèn)越縣長趙思治就任后,游覽此洞,觸景生情,作詩多首,并督工修……[詳細(x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