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獨秀舊居紀念館AAAA 陳獨秀舊居位于重慶市江津區(qū)幾江街道辦事處石墻村,距江津城區(qū)15公里。陳獨秀舊居于2000年被列為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12月被批準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qū)。舊居始建于清代同治三年(1864),原為清乾隆年間進士楊魯丞的古宅,1939年5月,陳獨秀寓居于此宅的東廂房。陳獨秀舊居,為四合院布局,座南朝北,土、石、木結(jié)構(gòu),占地7畝,面積3300平方米。當年,陳獨秀和夫人潘蘭珍居住的三間東廂房由南至北,為臥室、客堂、書房。陳獨秀舊居具有典型的清代民居風格,是全國唯一保存完整的陳獨秀居住地。陳獨秀寓居于此后,深居簡出,潛心著述、清苦自持,不為國民黨政府利誘,忍受清貧生活煎熬,直至1942年5月2……[詳細] |
雙峰寺位于中山鎮(zhèn)南15公里外的雙峰村,原名景德寺,后因背靠插旗山上的雙峰而更名。據(jù)寺內(nèi)碑刻記載,該寺曾在太合場開辦“書院頭”學校一所,在寺廟方圓數(shù)十里范圍內(nèi)置有大量廟產(chǎn)。鼎盛時期單武僧就達五百人,古以來就有“上有雙峰(寺)下有朱楊(寺)”之說,是貴州習水、四川合江、重慶江津、綦江等臨近地區(qū)現(xiàn)今少有的保存完好的復(fù)式四合院禪宗大寺廟。據(jù)保存至今的清代碑刻記載,該寺大約建于唐末,在明代和清康熙、道光年間相繼維修,但具體始建于何朝何代,至今未予科學考證,不得而知。目前保存下來的古建筑占地約6500平方米,上百間房屋,其中住有居民約90間房屋,寺廟建筑約3500平方米,主體建筑屬土木穿逗結(jié)構(gòu),小青瓦頂![詳細] |
灰千巖崖畫位于江津市四面山鎮(zhèn)洪洞村東,時代為漢以前。四面山具有悠久的人類歷史文化遺跡,敦煌有莫高窟,重慶有大足石刻等古代石刻藝術(shù)鼎盛時期的杰作,在四面山,雖無這些石刻藝術(shù)的巔峰杰作,卻有一塊歷史文化價值絲毫不遜于這些石刻杰作的灰千巖摩崖壁畫。灰千巖摩崖壁畫的產(chǎn)生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它是原始巴人勞動、生活和文化的結(jié)晶,不但填補了巴渝地區(qū)摩巖壁畫的空白,還把重慶原始巴人的歷史及巴蜀文化上溯了一千多年,是南方罕見的具有北方草原體系的刻制巖畫,改寫了過去南方無刻制巖畫的歷史,具有重要的歷史與文化價值。這幅凝聚著原始巴人智慧與勇氣的壁畫,不但填補了巴渝地區(qū)摩巖壁畫的空白,而且成畫時間大大……[詳細] |
聚奎書院,位于重慶江津區(qū)白沙鎮(zhèn)黑石山,是重慶市保存最完整的的書院園林建筑,始建于光緒六年(1880)。正中為講學廳,后為孔子堂,兩側(cè)為學生自習室,周圍為教師住所。教學除授“四書”、“五經(jīng)”、《春秋三傳》、《孝經(jīng)》外,還課以《漢四史》、《方輿紀要》、《文獻通考》等。白屋詩人吳芳吉曾就讀于此,辛亥革命烈士卞鼐曾為學生。光緒三十一年(1905)改為聚奎學堂。民國后相繼建立小學、初級中學、高級中學?箲(zhàn)后,舉行建院60周年紀念,臺靜農(nóng)教授贊道:“聚奎能屹然一隅,延續(xù)至六十年之久者,誠我國近代教育史所罕見!标惇毿、吳玉章、馮玉祥、黃炎培等均到院參觀,無不交口稱贊。至今原院規(guī)模及碑刻等,均保存完好。院內(nèi)……[詳細] |
朝源觀道教造像位于江津市四面山鎮(zhèn),含朝源觀,時代為明。在重慶江津區(qū)四面山的深林中,藏著一座千年之久的古老道觀——朝源觀(又名朝元觀),上世紀九十年代,四川文史館王家祐先生曾撰文《江津縣朝元觀》,首次向?qū)W術(shù)界介紹了這座具有重要文物價值的道教宮觀,對其中的摩崖造像、碑記、楹聯(lián)和歷史人物等進行了初步的考證。時隔二十多年的歲月變遷,這座隱藏深山里的千年道觀,雖然早已破敗荒廢,然而那些日漸剝落風化的丹臺、石壁與造像,依然籠罩著神秘的面紗,在遺留下來的石跡之間,娓娓訴說著川東道教曾經(jīng)繁盛的歷史。2000年,朝源觀道教造像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渝黔古道江津段位于江津區(qū)四面山鎮(zhèn)洪洞村飛龍廟至洗魚口,時代為清。含古道1段,古隘門1座,造像1處,題刻6塊。2019年,渝黔古道江津段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石蟆古建筑群位于江津區(qū)石蟆鎮(zhèn)轉(zhuǎn)龍、東溪、稿子,時代為清。含張氏宗祠、劉氏宗祠、岱云館。2019年,石蟆古建筑群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重慶市江津中學校(JiangjinMiddleSchoolofChongqingCity)位于長江之濱,鼎山之麓,是重慶市首批重點中學。學校創(chuàng)建于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共招初中3屆,高小5屆,速成師范1班,課程融西學、重體藝;江津知縣蔡承云率先捐廉銀三百兩,籌集白銀二萬余兩興學,同年8月,立案批準辦中學堂,定名“官立江津中學堂”。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學校有教師9人。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四川省提學使司改校名為“江津縣立中學堂”,頒校印一枚,4月22日啟用,校慶日據(jù)此確定。民國時期民國14年秋(1925年),學校改行新學制,即“六三三”制。民國27年(1938年),學校師生為避空襲……[詳細] |
蓮花石題刻位于江津市幾江鎮(zhèn)南長江中,時代為宋至清。蓮花石水文題刻位于江津區(qū)幾江東門外長江航道北側(cè)江水中,距幾江長江大橋約100米左右。它由36塊大小礁石、38段題刻組成,高180.89米,全露面積可達800余平方米。因其宛若一朵盛開的蓮花而得名。由于石上題刻記錄了近800年的長江枯水位情況,因其地處長江重慶段最上游,是長江上游方年水文的重要參考資料。同時,石上的詩詞、書法、鐫刻藝術(shù)等均有研究價值。2000年,蓮花石題刻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江津利濟橋位于江津市朱楊鎮(zhèn)茨壩街,時代為清。在重慶市江津區(qū)朱楊鎮(zhèn)境內(nèi)板橋場,有一座歷經(jīng)180余年風雨的古橋——利濟橋,又名“萬古橋”,當?shù)厝肆晳T稱其為“板橋”。此橋橫跨溶溪河上,完全用石頭建成。利濟橋橋形雄偉壯觀,橋面雕欄玉砌,堪稱一大奇觀。利濟橋于清朝乾隆末年由鄉(xiāng)人募谷籌資修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竣工落成。橋長84米,寬8.8米,高13.2米,聞名于江津、永川二區(qū),是重慶市級重點文物之一。橋頭豎有楊氏節(jié)孝石牌坊,兩側(cè)石欄鑿有圖案花紋,民間傳說的“神仙石”仍鑲嵌在橋面中部。雖歷經(jīng)百年雪雨風霜與急流狂濤,其雄奇與壯美仍舊令世人驚嘆,關(guān)于它的傳說更是千古流傳。利濟橋中鑲嵌著一塊奇形的十角石……[詳細] |
江公享堂位于江津市幾江鎮(zhèn)獅子街,時代為明、清。江公享堂是明代輔相江淵在故鄉(xiāng)江津的府第,座南朝北,磚木石結(jié)構(gòu),懸山寺屋頂,復(fù)合四合院布局三進兩廂,結(jié)構(gòu)規(guī)矩嚴謹,三級踏道上門前平臺。面闊21米,通進47米,大門豎匾“江公享堂”,大門兩側(cè)有楹聯(lián)“北極勛臣府,西川相國家”,門額之上正中部位嵌有豎匾“江公享堂”,均為楷體陰刻,筆力厚重工穩(wěn),為明成化帝朱見深為褒獎江淵功勞欽題。每重堂的撐弓都刻有明代風格戲劇場面和花草樹木的木質(zhì)浮雕。2000年,江公享堂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長溝崖墓群胩代為東漢,位于江津市柏林鎮(zhèn)水滸村。長溝崖墓群為重慶市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石坎崖墓群位于重慶城南90公里處江津市鳳場鄉(xiāng)石坎村南。1987年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墓共5座,分布于南北長100米,高5~10米的砂巖壁上,坐東向西。從左至右依次編號為M1~M5。均為單室墓,孤形頂。M1、M2為單門楣,M4為三層門楣。墓群有線刻和浮雕圖案。M1外壁右側(cè)有一長0.2米的線刻魚,M2外壁右側(cè)有一高0.6米的人物。M3室內(nèi)有石函一口,長1.6米,寬0.4米,高0.6米;室內(nèi)左壁有兩個浮雕人物,前者頭戴官帽,著寬袖長袍,右手執(zhí)杖,腰佩長劍,后者首戴梁冠,雙手執(zhí)印,均為向前行走的側(cè)身像。M4左門枋上有浮雕人首蛇身女媧像,高0.6米,女媧雙手托月。在M4與M5之間的外壁有線刻巖畫兩組。第一組……[詳細] |
塘河清源宮位于江津區(qū)塘河鎮(zhèn)河場社區(qū),時代為清。2019年,塘河清源宮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石佛寺遺址位于江津區(qū)德感街道中渡村,時代為宋—清。2019年,石佛寺遺址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