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片视频在线网址,亚洲av世界男人的色的天堂,黄色免费看网站,国产拔擦拔擦8xcom高清在线,黄色片子网站,国产美女一级特黄网站大全,新一级毛片国语版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湖南省 > 株洲市旅游

株洲市文物古跡介紹

中共攸縣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舊址暨譚震林生平業(yè)績陳列館
  中共攸縣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舊址暨譚震林生平業(yè)績陳列館位于株洲市攸縣城關鎮(zhèn)珍珠港。舊址坐東北朝西南,由三部分組成。中為文昌廟,始建于1803年;左為倉圣廟,始建于1831年;右為興賢堂,始建于1833年。清為攸江公署所在地,民國時期為國民黨縣黨部和會議處所。1925年,中共湘區(qū)委員會派潘鵬舉來攸縣發(fā)展黨員,是年冬和小學教師余來、譚志道等成為攸縣第一批中共黨員。1926年攸縣第一個黨支部成立。同年6月14日,在葉挺獨立團中共黨組織的幫助下,成立攸縣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地址設在文昌廟,下轄7個基層黨支部,發(fā)展黨員60余名,由余來任總書記。中共攸縣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成立以后,為發(fā)展壯大黨的地方組織,建立革命武裝,開展農民運動,推進攸縣革命運動深入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攸縣革命斗爭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大革命失敗后……[詳細]
淥口伏波廟(毛澤東考察湖南農民運動舊址)
  淥口伏波廟——毛澤東考察湖南農民運動舊址位于株洲市株洲縣淥口鎮(zhèn)南端伏波嶺(又名小石圍)上,瀕淥水北岸,前有石崖壁立,下臨深潭。據《后漢書·馬援傳》記載,東漢建武十七年(41年),交趾女子徵側、徵貳受太守蘇定所迫,率眾造反,占嶺外六十余城,側自立為王。光武帝因馬援習水戰(zhàn),且為驍將,遂拜伏波將軍。馬援率官兵2萬人,樓船二千艘南征,斬首五千,降以萬計,功成回師。馬援南征時,往返途經縣境,曾在淥口及昭陵灘等處屯宿。后人為紀其事,將馬援在淥口屯兵之處取名伏波嶺。又據《伏波古廟記》載,自唐代起,邑人即在伏波嶺上修建廟宇,供奉馬援。唐以后,屢有廢興,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重修。1926年,淥口附近農民運動蓬勃興起,伏波廟成為淥口農民協(xié)會、女子聯(lián)合會和國民黨醴陵縣二十二區(qū)黨部的辦公場所。1927年2月,……[詳細]
左權將軍紀念碑
  左權將軍紀念碑坐落于株洲市醴陵市城區(qū)西山半山腰。左權,1905年3月生于醴陵北鄉(xiāng)黃茅嶺一貧苦農家。1922年入醴陵縣立中學,參與組織社會問題研究社,投身反帝反軍閥的-。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1925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1月入莫斯科中山大學、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30年回國后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先后任紅15軍政委,紅1軍團參謀長,參加開辟根據地和歷次反“圍剿”。1934年10月隨中央紅軍主力長征,與林彪、聶榮臻等率領紅1軍團為前驅,斬關奪隘,到達陜北。1937年8月左權任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八路軍前方指揮部參謀長,指揮八路軍深入敵后,開辟抗日根據地,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zhàn)爭,協(xié)助彭德懷精心制定指揮了“百團大戰(zhàn)”和“反掃蕩”戰(zhàn)役等。1942年5月在山西省遼縣(今左權縣)抗擊日寇時壯烈殉國……[詳細]
24、羅哲烈士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羅哲烈士墓
  羅哲烈士墓位于株洲市天元區(qū)馬家河鎮(zhèn)高塘社區(qū)。墓冢朝西偏南,三沙土筑成,底徑2.3米,堆高0.5米,墓圍上方豎漢白玉石碑3塊,邊框與碑頂飾花崗巖,總高2米。正中墓碑陰刻毛澤東主席手書“羅哲烈士之墓”,兩旁為墓志,記載烈士生平事跡。羅哲,字以恒,馬家河打板塘人,早期中共黨員。1902年9月16日出生在一戶普通農家。16歲時考取長沙高等工業(yè)學校。在此期間,他成長為-中的積極分子和骨干力量,并由此和毛澤東相交。1922年,羅哲考入北京俄文法政學校。讀書期間,他積極參加了“五卅”運動、“三一八”運動,在“三一八”慘案中,羅哲為掩護同伴身負重傷。之后,他得知毛澤東在廣州舉辦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于1926年離開學校來到農運講習所任教員,并在毛澤東的介紹下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初,任全國農民協(xié)會籌……[詳細]
八擔丘(毛澤東給部隊上政治課舊址)
  八擔丘——毛澤東給部隊上政治課舊址位于株洲市炎陵縣中村鄉(xiāng)中村村。為策應湘南起義,1928年3月18日,毛澤東率工農革命軍第1師第1團、第2團全部到達中村集結,并隨后在這里開展了10天的革命活動。為訓練一支新型的人民軍隊,從3月19日開始,毛澤東采用上午給這個營講課,下午給那個營講課,分別留半天討論的方式,集中一個星期的時間,對部隊進行了一次系統(tǒng)的政治教育。課堂就設在小鋪頭的八擔丘稻田里。田邊擺著一張小方桌,一條小板凳,一塊小黑板。戰(zhàn)士們就著禾蔸席地而坐。毛澤東時而坐著講,時而站起來比劃著手勢講,時而在黑板上寫著,戰(zhàn)士們聽得聚精會神。講課的主要內容是:中國革命的性質問題;中國革命的特點問題;中國革命的道路、戰(zhàn)略問題。毛澤東深刻地分析了中國革命的形勢和革命性質,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了建立井岡山革……[詳細]
茶陵龍氏牌坊
  龍氏牌坊位于茶陵縣秩堂鄉(xiāng)皇上村。明萬歷六年(1578),曾任四川龍安知府的龍慶云致仕后,建造了這座牌坊,以紀念其先祖中憲大夫龍仁夫。這支龍姓自宋至清,先后有4人受封“中憲大夫”銜。此牌坊后在清咸豐六年(1856)重建。中憲大夫牌坊在石礱龍姓族人心中是神圣的,它歷經風雨仍保存完好,是省內少見的古牌坊,向人們展示著一頁頁塵封的歷史。 此牌樓與其他牌樓的區(qū)別是不由柱子支撐,而是由一個石拱門狀的底座支撐,這種造型極為罕見。其底座由大塊巖石砌4座石墩,分成3間,中門較寬,呈方形,兩側為石砌拱門,門洞較小。牌坊上部由石料構筑,榫卯穿插絲絲入扣。造型獨特,石雕精細,為省內古牌坊之上乘。牌坊由底座及主體組成。高12米,底寬11.5米。坊座、石坊石質粗糙,石額質地細膩,整個造型莊重大方,雕刻精美靈動,人物、花……[詳細]
醴陵彭氏牌坊
  彭氏牌坊又稱袁氏牌坊,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邑紳彭之冕為紀念父親彭明俊及母親袁氏而建。牌坊高約5米、寬約4米,整體保存完好。牌坊有三門、四柱,為麻石仿木結構,歇山頂,龍狀鴟尾檐角飛翹。四柱為正方形,邊長0.36米,柱下座獸為8個仰面小獅,坊上縷飾獅子滾繡球、二龍戲珠、麒麟和人物等浮雕,形象生動活潑,線條流暢富于變化,雕刻細膩。中門正面陰刻楷書“奉直大夫彭明俊暨宜人袁氏之坊”。匾額書“圣旨”,右門刻“敦倫”,左門刻“樂毅”。下刻坊主家世、官銜等。背面刻“恩榮”二字,下刻建坊題記和行述,字跡均清晰完整。牌坊上石獸缺失的不多。最喜歡那向上趴著的獅子,感覺就像一只抬起前腿依偎在你腿上撒嬌的小狗一樣,很可愛。牌坊后面是“彭氏宗祠”,今已大部拆除不存,僅遺留部分墻面。牌坊2011年晉升省九。牌坊背……[詳細]
28、龍家牌坊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家牌坊
  龍家牌坊 時代為清。位于湖南省茶陵縣秩堂鄉(xiāng)皇圖村,此牌坊造型獨特,石雕精細,為省內古牌坊之上乘。 牌坊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皇圖龍姓六房基祖龍慶云,于明嘉靖年間曾誥封中憲大夫,之后到清代又有3人獲此殊榮,后人建牌坊以紀念,后圮,于清光緒三十一年重修。牌坊由底座及主體組成。底座4座3門,主體為3層5頂,枋、額6橫5列。通高11.8米,底座高4.37米,主體7.5米。底座總長9.7米,進深1米,占地約10平方米。底座由花崗巖石裝砌,中門寬2.1米,高3.96米,兩側為石砌拱門。主體建筑3層5列,坊頂5個,為仿硬山頂式石頂,最高層為4檐式,其余3檐式,正面上鐫“誥封”二字,下為“中憲大夫”石額。枋、額、頂?shù)炔考远、榫構筑,結構緊密。石額44方,人物浮雕9,鏤雕圖案33。脊為“魁星……[詳細]
炎帝陵御祭古道(含“邑有圣陵”碑刻)
  據史書記載,從唐代以來,封建王朝逐步形成了皇帝詔命官員祭祀炎帝陵的“御祭”軌制。炎陵縣委宣傳部介紹,文物普查部分近期在炎陵縣三河鎮(zhèn)發(fā)現(xiàn)了炎帝陵御祭古道遺址。其中,橋頭嶺段古道保存最為完整,寬約1.9米,以鵝卵石展砌,斜坡處以石壘級,牢固堅實。古道北側石壁上,有“邑有圣陵”摩崖石刻,為清代乾隆年間遺跡,專家考證這也是古代御祭官的指路標識!坝拦诺馈鄙系钠盒未,有渡口和行館遺址。山林小鎮(zhèn)“霍家老圩”鵝卵石展就的古道旁,很多兩層磚木結構店展仍有清代建筑風格,令人流連忘返。新華網長沙3月17日電(記者蘇曉洲)17日,湖南省炎陵縣對外界公布,文物考古專家?guī)捉浿芎,終于發(fā)現(xiàn)了被湮沒于蒼山林海之中的古代炎帝陵御祭古道。15.5公里的古道上,鵝卵石路、摩崖路標、御祭官墓園等遺跡猶存。炎陵縣文物專家考證,古……[詳細]
荷塘抗日陣亡將士墓
  荷塘抗日陣亡將士墓位于株洲市荷塘區(qū)新華東路1107號留芳園公園內。1941年9月7日,日軍以騎兵為先導,從瀏陽方向分兩路襲擊株洲,國民黨暫編第6師一部在荷塘鋪一帶英勇抵抗,由于指揮官思想麻痹,帶領剛招募來的且未經訓練的新兵倉促應戰(zhàn),1000多名官兵陣亡。當時荷塘鋪一帶到處尸首橫陳,其景慘不忍睹。當?shù)丶澥俊傩粘鲇趯箶秤⒘覊雅e的敬佩和慰藉為國捐軀的英魂,自動捐資捐物,組織人員收尸合葬,墳前立的麻石碑上陰刻楷書:“抗敵陣亡將士墓,此土忠烈,中華民國三十年冬本鄉(xiāng)士民公立”。1986年,為紀念抗日英烈,株洲市委、市政府在這里修建了占地面積32畝的“留芳園”公園(又名“流芳公園”),對原來的英烈墓地進行了整修,將原三合土堆改用水泥鋪筑,墓的四周用鐵鏈環(huán)繞。2003年對其進行改擴建,墓碑仍采用原碑,但……[詳細]
楊家洲漢墓群
  楊家洲漢墓群 時代為漢。位于湖南省攸縣網嶺鎮(zhèn)。 楊家洲船形漢墓群,在1985年文物普查中發(fā)現(xiàn)。經調查,楊家洲船形墓群呈橢圓形,周長約2500米,寬約200米,中間盆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在這塊土地上,保存著西周至兩漢時期的文化遺址,發(fā)現(xiàn)有籃紋灰陶陶拍、陶罐等器物殘片。有近100座大小古墓葬,其中有3座特大墓葬。墓葬凸于地面,呈“L”形,東西向。經測量,墓群總面積達23.75萬平方米,東向墓葬呈半圓形,在封土堆四周農民取土時暴露出有夯土痕跡的斷面,東、南部亦有夯土痕跡。上層為紅色,二層為黃色,三層為紅色,四層為灰白色夾青炭土等,F(xiàn)有封土堆高2.7米,底徑60米,面積450平方米。正西方的墓葬較大,農民在附近建房挖溝,但封土堆保存完好,并滿植杉林,封土堆底徑32米,高6.9米,面積1925……[詳細]
粵漢鐵路株洲總機廠聯(lián)合廠房
  現(xiàn)在呈現(xiàn)在大家眼前的這座廠房,全稱叫做粵漢鐵路株洲總機廠聯(lián)合廠房,又叫大鐵房、機器房,始建于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當時粵漢鐵路整理計劃委員會第三次會議認為株洲地處粵漢、浙贛、湘黔三條鐵路的交匯處,對過往客運和貨運列車的修理及配件供應均有優(yōu)越地理條件,且株洲位于湘江河畔,物質豐富,取給方便。鑒于此民國政府資源委會規(guī)劃在株洲籌建鋼鐵、鑄銅、汽車、化工、電工等七大工廠,將株洲打造為“東方魯爾區(qū)”。這次會議后便將粵漢鐵路總機廠改設株洲(原在廣州西村),由此拉開粵漢鐵路株洲總機廠建設步伐;洕h鐵路株洲總機廠籌建工程由粵漢鐵路管理局運輸處處長程孝剛、機務處處長茅以新主持,開辦費用構成為:鐵道部撥款4.5萬元,向本國銀行借款75萬元,向英庚款委員會撥借15萬英鎊(當時約合國幣247.5萬元,這筆錢只……[詳細]
33、起元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起元塔
  起元塔為醴陵第一高塔,雄偉挺拔,樸素典雅,矗立于城南馬背嶺。高18.6米,磚灰結構,0式,8面,11級。底層直徑5.3米,往上逐層遞減。墻厚1.26米,拱門高1.8米,寬0.9米。塔內通空,每層塔檐疊澀為菱角狀上翹。清咸豐元年(1815),邑人廖洪舉倡建。起元塔始建于清咸豐六年(1851年)。該塔位于醴陵市城南西山辦事處馬背嶺,馬背嶺屬于玉屏山,玉屏山橫亙城南,象一張屏風,淥江舊八景稱為“南屏聳翠”。宋乾道年間醴陵籍貢士、朱熹的學生黎貴臣建有“昭文書院”。醴籍明朝詩人丁淑《游玉屏山》詩云:“南屏削玉當湘矗,瀑布如花灑壁斜。棧石截云遮鳥道,機聲出樹有人家。河橫午夜潮歸海,斗柄中天月散華。鋤遍心田灌滄水,道人亦自有生涯。”1989年,起元塔被醴陵市人民政府公布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起……[詳細]
獨嶺坳遺址
  獨嶺坳遺址位于茶陵縣栆市鄉(xiāng)虎形村9組與界首鎮(zhèn)火星村8組、對江村2組的交接地帶,東北距茶陵縣城20公里,東南距炎帝陵50公里。遺址面積有2000余平方米。獨坳嶺周圍是一塊較為開闊的山間平原,一條無名小河從平原中部流過。平原外圍為丘陵山岡。平原中部兀自突起一座小山,是為獨嶺坳。現(xiàn)在的獨嶺坳是一個普通的小山岡。這座7000年前就居住著100多人,曾經喧鬧的聚落,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已恢復了原始的寂靜。坳上較平緩的地方種有農作物,地表散布有石器和陶片,坳的周圍農田密布,獨嶺坳周圍的平原地帶有3個行政村,幾百戶人家,數(shù)千人口。1995年,考古人員在獨嶺坳的發(fā)掘,揭開了被塵封7000年的歷史,讓我們看到了株洲史前人類的生活。整個遺址出土房基5座、墓葬34座、灰坑15個、卵石堆積1個、祭祀坑3個,以及大量……[詳細]
35、淥江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淥江橋
  淥江橋淥水橋初為木墩木梁,位于縣衙前,經狀元洲達城南。后毀于水。寶佑間(1253-1258),知縣家遇在今淥江橋下游約50米處,建石墩木梁橋,長60丈,高5丈余,寬1丈6尺,改名淥江橋,北連今勝利路,南通今大同街,與今建國路相交處叫十字街。淥江橋是醴陵的第一大民橋,也是1949年前,全國少數(shù)幾座縣級民修公助的大型石拱橋之一。淥江橋建橋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自古為交通要津。據《醴陵縣志》記載:淥江橋不可一日無,也非一州一道之關系。江楚衢途往來商旅輪蹄絡繹莫不向渡于此,F(xiàn)在淥江橋仍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醴陵城南北交通的咽喉。醴陵歷為吳楚要沖,且連通南北。南宋前,交通常阻于淥水。南宋紹興六七年間(1136-1137),湖南安撫使趙善俊奏停淥水渡錢,說明當時有渡無橋。乾道九年(1143)正月三十……[詳細]
列寧室舊址
  攸縣南岸列寧室舊址于1930年由當?shù)馗粦絷悏劭邓,座東北朝西南,總建筑面積為214.74平方米。2008年4月縣政府征收整棟房屋,同年12月,株洲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32年6月,為粉碎國民黨軍隊對攸縣蘇區(qū)和湘贛根據地西翼的圍剿,中國工農紅軍湘贛獨立一師三團團部奉命來攸縣鸞山南岸。舊址為1932年6月-1934年工農紅軍湘贛獨立一師三團團部指揮駐地。為組織干部戰(zhàn)士學習馬列主義,向群眾宣傳革命道理,特將指揮所駐地左邊一長屋辟為列寧室。在室內墻壁上 書寫了《國際歌》、《少年先鋒隊隊歌》和大量的革命宣傳標語。據說墻大部分標語為肖克將軍所書。紅軍撤離后屋主三子陳保元(土改時為地主)刻意保留,不準洗刷。土改時,列寧室分給了貧農賀石生。1970年,鸞山公社辦點干部楊某發(fā)現(xiàn)舊址內有193……[詳細]
攸縣寶寧寺
  寶寧寺中有享譽中國佛教界的“三絕”和“三奇”。三絕:一是普同塔,二是祖師塔,三是《寶寧寺志》和王夫之的《寶寧寺志敘》。三奇:一是千年沉水樟,二是四季青綠的觀音芋,三是常汲不涸的千年古井。千年古剎寶寧寺坐落在株洲攸縣酒埠江風景區(qū)酒仙湖景區(qū)酒仙湖之濱,地處黃豐橋鎮(zhèn)烏井村。寶寧寺創(chuàng)建于唐天寶10年即公元751年,是湖南最早的佛教禪院之一。寶寧寺為佛教南宗曹洞宗祖庭,從唐五代至宋元期間,寶寧寺香火一直很盛,成為湖南名剎和佛教南岳、江西兩系的交往中心。寶寧寺現(xiàn)存的寺院殿宇,是清光緒二年修復的模式,前后有三進,殿、堂、樓、閣、臺共24座。寶寧寺在中國佛教史上享有較高的聲譽和地位,“北有少林,南有寶寧”之說盛極中國佛教界,一代佛學泰斗吳立民評價寶寧寺為“國寶”。門票·開放時間20元。交通從株洲中心汽車站乘……[詳細]
耿傳公祠
  --故居位于耿傳公祠,系耿氏醴陵一脈的宗祠,始建于1861年(清咸豐十一年),磚木結構,小青瓦屋面。由正堂、左右偏堂和左右?guī)拷M成,長71.4米,寬33米,共有三進八十一間。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建筑面積2356平方米。采用湘東地區(qū)典型的庭園式布局,融入南方明清時期建筑的文化理念,設計巧妙,建筑精美,規(guī)模宏大,是醴陵祠堂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醴陵市新規(guī)劃的紅色旅游和農耕文化展示區(qū)的一部分。2012年12月,醴陵市委、市政府啟動了耿傳公祠保護修繕工作。經過近一年的施工,完成建筑主體和配套工程建設,于2013年12月向公眾免費開放。--家由于家境貧寒,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在耿氏宗親照顧下借居祠堂,兼顧祠堂灑掃、房屋維修和香燭管理等事務。--是耿氏第十八代,1909年8月28日,在耿傳公祠出生,并……[詳細]
39、株洲龍山寺
株洲龍山寺
  湖南株洲龍山寺位于株洲市荷塘區(qū)文化路邊,是株洲市區(qū)僅存的古老寺院。它始建于梁武帝時期,明朝萬歷年間重建,清光緒七年(1881年)再次重建。2003年起,思禪法師帶領眾弟子第四次對該寺進行了重建。龍山寺,莊嚴雄偉,香火興盛,是株洲市的重點宗教活動場所和市內外信教群眾朝圣禮拜的中心。從新華路文化路口進去,沿著老文化路前往黨校方向,在東環(huán)新城小區(qū)前約300米左右,有一塊并不醒目的招牌——龍山寺。從小路下坡,2分鐘就到達目的地。當你站在龍山寺大雄寶殿前,你的第一印象就是震撼——雄偉的大殿,高高矗立在山巔之上;大殿兩側,建有大量的廟宇和香客住房,形成了一個廟宇建筑群,蔚為壯觀。幾個朋友大嘆:鬧市之中,竟有到南岳大廟之感!龍山寺所處之地就謂之為龍山,為羅霄山脈一支。地形從東南向西北緩斜,中部為一凹地,范……[詳細]
守太一墓
  守太一墓 時間為1913年。位于醴陵市淥江書院后山坡,系著名的同盟會革命黨人寧太一的墓冢。 墓石制,坐西朝東。石砌墓圍后側有漢白玉石碑,高1.47米,刻“顯考寧太一老大人之墓”,墓前有方形石柱碑一通,高約3米,刻程潛手書“寧太一先生之墓”。今已斷,殘碑高1.3米。墓附近原有太一亭,已毀。原亭壁有青石碑兩方,一為當時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的褒揚令,另一為-院長于右任撰書的“寧太一烈士紀念碑”,現(xiàn)存淥江書院內。 寧太一(1883—1913),醴陵人。清光緒二十一年(1905)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次年創(chuàng)辦《洞庭波》雜志,宣傳革命。當年冬因參加萍、瀏、醴起義被捕,三年后獲釋,至北京主編《帝國日報》。民國2年(1913)因參加討袁活動在武昌遇害,友人為其購棺入殮,歸葬于此。民國25年(1936)重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