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片视频在线网址,亚洲av世界男人的色的天堂,黄色免费看网站,国产拔擦拔擦8xcom高清在线,黄色片子网站,国产美女一级特黄网站大全,新一级毛片国语版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 > 巴彥淖爾市旅游

巴彥淖爾市文物古跡介紹

后契勒陶力蓋遺址
  1970年,在烏拉特中旗杭蓋戈壁蘇木西南4公里處的后契勒陶力蓋(漢語意為火石梁),發(fā)現(xiàn)石器時代的石器打制場,發(fā)掘出石核、刮削器和人工打制的石片等文物。達日蓋遺址位于烏拉特后旗達日蓋山口,總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遺址不遠處有排列有序的石棺墓群。此為新石器時代狩獵民族的遺址和墓群。呼魯斯太遺址位于烏拉特中旗呼魯斯太蘇木,屬青銅器時代遺址。在這里發(fā)現(xiàn)典型的連珠狀匈奴牌飾。旁有春秋時代的匈奴墓群。雞鹿塞遺址位于瞪口縣沙金套海蘇木巴音烏拉嘎查以北哈日格乃山口西的臺地上。此城全用片麻巖牙和卵石砌成,筑于距溝底高約19米的山坡平臺上。城呈正方形,邊長約68.5米。墻上端殘存厚度約3.7米,下端厚約5.3--5.5米,殘墻高一般約7米,最高8米,西北缺口處只有兩米高,平均高度為7.2米。古城只在南墻開一城……[詳細]
2、臨河甘露寺
臨河甘露寺
  一、建寺緣啟甘露寺位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巴彥淖爾市臨河區(qū)新華鎮(zhèn)哈達淖爾村,距市區(qū)49公里,新華鎮(zhèn)9公里。西靠哈達淖爾五社,東臨哈達淖爾六社、南臨銀新公路、北靠田間渠。寺廟現(xiàn)占地東西163.5米、南北217米、總面積35479.5平方米,合53.27畝,是內(nèi)蒙古西部較大的漢傳寺廟。原名觀音茅蓬寺,俗稱常素廟。民國十五年,由(1926年)本地馮家圪旦農(nóng)民裴三之子裴金錐所建。裴金錐生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從小受祖?zhèn)鞯挠绊懴?隨父母親信奉佛教,一懂事后就不樂世好,甘愿布衣素食,走路眼不斜視,經(jīng)常端坐念佛,老年人都說裴金錐是記前世的人。在他十九歲時,父母就包辦給他娶妻成親,但他不染塵世,立志超凡脫俗,就在成親前一天的夜晚,悄然離家出走,到山西省河曲縣海潮庵寺出家為僧,法名寂成、因俗家姓裴人稱裴和尚。民……[詳細]
巴彥淖爾阿貴廟
  阿貴廟位于蹬口縣沙金套海蘇木境內(nèi)的狼山山脈中,座落在漢代古城雞鹿塞西邊的溝內(nèi),是內(nèi)蒙古地區(qū)紅教-的唯一寺廟。阿貴廟建于清德宗光緒三年(1877年),藏名為“拉西任布?嘎定林阿貴”,清朝改為“宗乘寺”,并于民國元年(19l2年)懸刻有滿、蒙、藏、漢四種文字的大匾一塊。阿貴廟是典型的藏式建筑。共建有大雄寶殿及陪殿等981間,并建有招待所13處,-住所千余間,南大殿門上鑲有“宗乘寺”匾額。殿內(nèi)供奉釋跡牟尼像。陪殿內(nèi)供有紅教派本尊達不仁和生象。阿貴廟依山臨隔水而建。山上青蠻迭翠,清溪瀉玉;寺前清流緣漪,碧波蕩漾;周圍山花繽紛,芳香醉人,綠樹成蔭,百鳥和鳴,一派天然風水寶地。多年來,它以其宏偉壯麗的建筑,美好的傳說和仙境般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吸引了無數(shù)宗教僧侶、游人和考古學者。粉碎“-”后,人民政府雖拔款……[詳細]
河套灌區(qū)
  河套灌區(qū)是黃河中游的大型灌區(qū),是中國設計灌溉面積最大的灌區(qū)。位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西部的巴彥淖爾市。北依陰山山脈的狼山、烏拉山南麓洪積扇,南臨黃河,東至包頭市郊,西接烏蘭布和沙漠。1949年有引黃干渠10條,灌溉面積約19.43萬公頃。1961年后自黃河三盛公樞紐引水,分為保爾套勒蓋、后套、三湖河3個灌域。作物有小麥、雜糧和向日葵等。灌區(qū)土地1.16萬平方千米。設計灌溉面積73.7萬公頃。1987年實灌面積48.37萬公頃。河套灌區(qū)位于黃河上中游內(nèi)蒙古段北岸的沖積平原,引黃控制面積1743萬畝,,是亞洲最大的一首制灌區(qū)和全國三個特大型灌區(qū)之一,也是國家和自治區(qū)重要的商品糧、油生產(chǎn)基地。1988年,河套灌區(qū)配套工程計劃開始實施,配套面積達21.11萬公頃。有灌渠991千米,排水溝渠791千米。河套灌……[詳細]
臨河慈云寺
  慈云寺位于內(nèi)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qū)新華鎮(zhèn),寺院距巴彥淖爾市首府所在地臨河區(qū)僅49公里,有兩條省級公路經(jīng)過寺院,交通十分便利。寺院創(chuàng)建于1938年,作為緣起,時僅為一位張姓的大善人變盡家財建起的兩件土房,張善人曾預言寺院在過后將得逢大德高僧,在該寺廣傳圣教,紹隆佛祖家業(yè),當時為漢傳佛教寺院。1945年曾增修大雄寶殿等三座佛殿,后由于年久失修和文革破壞,三間佛殿也幾近破敗。1982年改革開放以后,黨的宗教政策得到充分落實,寺院在市區(qū)兩級政府和廣大心中的大力指出下,由妙金老和尚在原址上建起一座430平米的觀音殿和一座88平米的山門。2001年應廣大漢地信眾虔誠祈請,具德金剛上師玖美俄薩-遠從藏地來坐床慈云寺,F(xiàn)寺院由山門、觀音殿、龍樹殿、地藏殿、米拉塔、密宗院、財神殿、二僧院和在建的本尊殿、三身殿等……[詳細]
6、朔方郡故城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朔方郡故城
  朔方郡故城位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巴彥淖爾市區(qū)(臨河)及市西南磴口縣。故城遺址有數(shù)處,主要有磴口縣漢代朔方郡的臨戎縣、窳渾縣、三封縣三座故城,巴彥淖爾市區(qū)內(nèi)的黃羊木頭城址和八一城址。臨戎故城在磴口北約25公里處的補隆淖鄉(xiāng)河拐子村,古城平面略呈長方形。東、西墻分別長637.5米、620米,南、北墻均長450米。城墻用黃土夯筑,基寬約10米,殘高0.5~2米。南墻中部開門,城中部有長方形建筑基址,西北部有冶鐵址,其上遍布殘鐵器、煉渣、炭灰。地表散布繩紋磚瓦,繩紋、波浪紋、方格紋陶罐、甕、盆殘片及“五銖”銅錢。窳渾縣故城在磴口西北約45公里的沙金套海蘇木土城子村,東西長250米,南北寬約200米,用土夯筑,城墻殘高0.5~1.5米,基寬9~13米。南墻中部開門,寬20米,外筑甕城。城外西部有居住址、窯址![詳細]
金堂廟
  金堂廟也叫慈云寺,坐落于磴口縣隆盛合鎮(zhèn)金馬湖北邊,興建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是河套地區(qū)首座漢佛寺院。1851~1862年間,“哥老會”在磴口騷擾百姓,焚燒寺院,慈云寺遭到慘重的破壞。到1901年又一次經(jīng)歷了劫難,留下一片殘垣斷壁,民國15年(1926年),信徒迫切希望重建寺廟,在當?shù)卮缶邮坷顟鸯鞯慕M織下,于1930年重建了寺廟。金堂廟的大雄寶殿雕刻有二龍戲珠,正壁彩繪精美絕倫,兩側(cè)修有小陪殿,左右設有廂房。廂房各有10余間。在殿內(nèi)1.5米寬的凈臺上,五尊佛像塑遍金身,干凈整潔。1989年在縣政府的協(xié)助下,重新修建,F(xiàn)在寺內(nèi)共有房屋六間,建筑總面積為108平方米,整座建筑雄偉壯觀,寺院內(nèi)清靜肅穆。現(xiàn)有居士19人,教徒400,每當開廟會之時前來念經(jīng)誦佛、旅游觀光的人員特別的多,氣勢十分的浩……[詳細]
三盛公天主教堂
  三盛公天主教堂河套地區(qū)最早建成的天主教堂,也是西北地區(qū)最大的天主教堂。坐落在距磴口縣政府所在地1.5千米的原糧臺鄉(xiāng),現(xiàn)為巴彥淖爾市教區(qū)主教座堂。該教堂為法國天主教神父德玉明所建,1888年動工興建,1893年落成。1980年后,教堂經(jīng)過修繕,重新使用。教堂的建筑風格既吸收了西洋哥特式的風格,又富有中國地方民族特色,融中西建筑藝術為一體。教堂占地面積675平方米,主要建筑圣堂堂高10米;堂基入地2米,用塊煤壓基,煤塊上砌著條石,高出地面0.8米;墻壁用精制的藍磚砌成;頂面全部由鐵皮覆蓋;36扇尖拱形窗戶全部用帶有圖案的小塊五色玻璃和鉛條鑲嵌而成;教堂內(nèi)部是圓拱形的屋頂,分別由兩排14根直徑30厘米的紅漆高柱托著,有大小祭臺5個。堂院大門頂部建有鐘樓一座,高10米,有合金大銅鐘兩口,鐘聲圓潤洪亮……[詳細]
馬鬃山墓群
  馬鬃山石構墓群,位于中旗呼勒斯太蘇木達格圖嘎查北15公里的杭蓋戈壁馬鬃山地區(qū)希日楚魯山一帶。墓葬環(huán)希日楚魯山分布。地表可辨石堆、石板墓葬107座,分布面積達4平方公里,墓葬形制有方形、亞腰形、工字形、圓形、T字形,大小不一,是一處從青銅時代一直延續(xù)到漢代的規(guī)模宏大、分布集中、型制多樣的石構墓群。據(jù)悉,馬鬃山石構墓群于2008年“三普”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2014年被確定為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名稱為“馬鬃山石板墓群”,由于墓群內(nèi)除了石板墓還有石堆墓,包含著不同的考古學文化因素,故更名為“馬鬃山石構墓群”。該墓群先后由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學文化遺產(chǎn)學院、國家博物館等單位專家學者做實地考察,初步判斷是一處包含不同民族、具有濃郁北方草原民族特色的墓群,對于研究從青銅時代至漢……[詳細]
窳渾古城遺址
  窳渾古城,蒙語為保爾浩特,漢語也稱土城子,位于蹬口縣沙金套海蘇木西南約三公里處,建于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該城呈不規(guī)則的長方形,東西最長250米,南北最長200米,北與西北被沙漠覆蓋,垣寬9~13米,南垣中部有一缺口寬約20米,約為城門。該城東墻北墻,殘高1~2.5米。城中部略偏東處有一面積為10000平方米的臺,探得文化層有1~3米深。文化層下層為漢代文物,較厚,出土大量灰陶器和漢代建筑材料;中層為唐代文物,出土文物有白瓷器物殘片數(shù)種;上層為明、清文化層,較厚,有大量鈞窯瓷殘片,如青花瓷殘片。在斷垣殘壁的表面也可揀到鐵鏈、三梭銅合金箭鏃等。臺地東100米處,曾出土兩件唐代金碗,其一為蓮花狀口徑;另一件呈圓形口徑,刻有纏枝牡丹和忍冬花紋,工藝精巧,花紋逼真,雖在地下埋藏一千多年,出土……[詳細]
沃野鎮(zhèn)故城
  沃野鎮(zhèn)故城位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西山咀鎮(zhèn))蘇獨侖鄉(xiāng)東南5公里處,建于北魏。古城東西長1040米,南北寬680米。在其南墻東部還存有東西長約340米,南北寬約200米的外墻。城墻殘高0.5~1.3米。城內(nèi)到處都有磚瓦和碎陶片,曾出土有瘦蓮花紋瓦當,均屬北魏遺物。故城為中、東、西三城連城,呈“凸”字形。中城長而大,向南突出,東西寬375米,南北長600米;東城東西寬334米,南北長571米;西城東西寬282米,南北長571米。城墻早已坍塌成土壟,現(xiàn)存壟寬40米,殘高1~2米,中城向南開一門,門東、西兩側(cè)有高大土堆,殘高8米,為古鎮(zhèn)城的瞭望樓遺址。2006年5月,沃野鎮(zhèn)故城作為南北朝古遺址,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四大股廟
  四大股廟位于五原城南5公里處,又名諸神廟。所謂“四大股”是指著最初合股開渠的四家而言,王同春是其中之一。原來的廟址很小,后經(jīng)王氏重修,才有了現(xiàn)在的規(guī)模。廟正殿前廊東壁下有光緒二十八年立“重修諸神廟并開渠筑堤碑”一建于清穆宗同治十一年(1872年)。是年,萬太公、萬德原、郭大義和王同春合成四股重新修竣短鞭子渠(后改稱老郭渠),此渠竣工后又修了廟,故名“四大股廟”。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王同春又重修四大股廟。重修后的廟宇與原來的廟相比,不僅規(guī)模宏大、雄偉,而且工藝精湛。新建的四大股廟建有正殿、東偏殿、東西兩側(cè)禪房、山門、鐘樓、鼓樓、藥樓以及坐南朝北與廟宇相對的戲臺等建筑物。正殿中塑伏魔大帝關公神象,左有火德真君,右有興水河神![詳細]
13、希熱廟
希熱廟
  希熱廟位于內(nèi)蒙古烏拉特中旗政府所在地海流圖鎮(zhèn)以東12公里處,建于清康熙19年,由第一代-呼勒慶貴禪師在康熙的資助下建成,為東方21個佛教勝地之一。興盛時希熱廟有僧人300多名,香客西至拉薩,東至烏蘭浩特,北至大庫熱(現(xiàn)烏蘭巴托),名揚四海。廟中有三眼泉水常流不息,它是希熱廟的靈魂。常飲可延年益壽,祛病駐顏。經(jīng)國家專門機構化驗鑒定為天然優(yōu)質(zhì)飲用礦泉水。希熱廟景點共由五座大殿,四個山洞和兩座白塔組成,曾是我國西部除布達拉宮之外,最大的佛教勝地之一。每年每月要在此舉行一次廟會,并于每年六月二十五日-三十日都要在這時舉行大型的祭敖包活動,這時游人如織,甚是熱鬧。于2003年重修。……[詳細]
14、善岱古廟
善岱古廟
  善岱古廟又名薩拉達布廟,位于后旗境內(nèi)陰山南麓的高坡上烏蓋蘇木駐地。建于1902年(清光緒28年),為-教寺廟,藏傳佛教屬黃教派。善岱古廟占地約3000畝,現(xiàn)存大小廟宇5處,分別是正殿、東配殿、西配殿、東廂院、西廂院,總建筑面積1361平方米,其中正殿面積464平方米,建筑宏偉、肅穆。烏拉特后旗人民政府1980年出資重修,是烏拉特后旗保存最完整的廟宇群,也是巴彥淖爾市保存最完好的廟宇之一,建筑物為藏傳教式構造,幽靜莊嚴,極具觀賞和藝術價值,現(xiàn)為烏拉特后旗重點文物保護單位,F(xiàn)有-一人,-數(shù)人。巴彥淖爾盟佛教協(xié)會駐此,常進行佛事活動。最旺盛時-有1000人,學徒有3000人。……[詳細]
新忽熱古城址
  時代:元、明新忽熱古城址,位于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新忽熱蘇木西北1公里處,古城平面呈方形,邊長950余米,城墻為夯筑,四角外凸有角樓,墻外筑有馬面,南墻、東墻中部各設一城門,門外設甕城,城內(nèi)外地表散見有大量陶片和瓦片。根據(jù)總體特征分析,其造筑年代應為元、明時期。該城址規(guī)模宏大,墻體保存較為完好,是已發(fā)現(xiàn)城址中最具典型的古代城池,具有極高的保護與研究價值。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受降城,這個名字我們今天聽起來非常普通,但在戰(zhàn)爭年代它卻意味著因一方大勝而使得雙方百姓均免受戰(zhàn)爭之苦,是激動人心的和平曙光。巴彥淖爾烏拉特中旗的漢受降城——新忽熱古城,就是這樣的一座城池。古城有個神奇的傳說:每當晨曦,城墻上蒙有一層霧氣,人們可以聽到雞鳴之聲。據(jù)說有人曾目……[詳細]
16、常素廟
常素廟
  常素廟常素廟,顧名思義,就是常年把齋吃素,不吃葷腥。常素廟位于烏中旗宏豐鄉(xiāng),建于民國22年(1933年)。常素廟為漢式廟宇,磚木結(jié)構,四合頭廟院。主殿瓦脊,飛檐、斗拱、藻井,雕梁畫棟,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正面是殿,東西兩側(cè)為房,是境內(nèi)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漢佛教寺廟。1951年,崎。廟被-部門征用,和尚全部還俗。1980年之后,落實黨的宗教政策,該寺廟重新得以修復![詳細]
17、狼山石刻
狼山石刻
  狼山石刻在狼山腳下有兩塊刻石。一塊長約1.3米,厚約0·7米,上刻五言詩一首:總統(tǒng)五千兵,縱橫萬里路,踏平金積堡,調(diào)防紫金駐。忽逢重九日,登高于此處,只見蒙古包,不見村與樹。同治壬申金運昌,在石刻的西邊10米處有小石刻,也刻有“同治壬申”等字!巴稳缮辍奔辞迥伦谕问荒辏1872年),可見石刻為此時的作品。從五言詩中看,刻石者為一領兵將軍![詳細]
瑙干塔拉草原旅游區(qū)
  瑙干塔拉草原旅游區(qū)位于巴音哈太蘇木南側(cè)2公里處,是該蘇木牧民舍登在自己的家庭生態(tài)牧場上創(chuàng)辦的。瑙干塔拉漢語意思為綠色草原。在這塊綠地上,建有現(xiàn)代化蒙古包2頂,傳統(tǒng)蒙古包3頂,有2峰駱駝、2匹馬供游人騎乘和駕車游玩。來到這里,既可以見識這位老牧民苦心經(jīng)營的家庭生態(tài)牧場所產(chǎn)生的多種經(jīng)濟效益,體驗蒙古民族生活習俗,同時也能盡情游覽迷人的草原風光![詳細]
續(xù)燈禪寺
  續(xù)燈禪寺續(xù)燈禪寺位于旗政府所在地烏拉山鎮(zhèn)磚瓦廠居民區(qū),建于2003年,總投資430萬元。該寺廟由美籍華僑宗才法師興建。為巴彥淖爾市最大的漢佛教寺廟。該寺廟總占地面積約12000平方米。建筑面積為2000多平方米。分正殿和東西禪房。該寺廟氣勢雄偉,金壁輝煌。是佛教信徒及香客朝拜的吉祥圣地。也是西山咀城市景觀的一個亮點![詳細]
20、陰山巖畫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陰山巖畫
  陰山巖畫陰山巖畫位于磴口縣沙金蘇木境內(nèi)。大都是由原始部落和匈奴、敕勒、突厥、黨項、蒙古等各族獵人和游牧人刻磨在山巖上的石巖畫。最早產(chǎn)于舊石器時代晚期,據(jù)專家考證,此處共發(fā)現(xiàn)一萬余幅,是世界上最大的藝術畫廊之一。東西綿延千里的陰山山脈,橫亙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的中南部,它的南北草原廣闊,氣候條件宜人,是一個“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地方。我國北方許多游牧民族,諸如:北狄、匈奴、鮮卑、突厥、回鶻(紇)、敕勒、黨項、契丹、鬼方、山戎、蒙古等都有相繼在這里生活過,并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近年來,在陰山山脈西段狼山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我國北方游牧民族燦爛古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巖畫。巖畫,顧名思義就是雕鑿或繪畫在巖石上的圖像。它以古樸、粗獷、凝煉的畫風和豐富而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引起了國內(nèi)外學術界的普遍關注。關于陰山巖畫,早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