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山村位于龍游縣西部,地處丘陵。村東距縣城4公里,與龍游鎮(zhèn)方門街接壤,北靠浙贛鐵路和320國道。1992年屬詹家鎮(zhèn),為鎮(zhèn)人民政府駐地。下轄浦山、涼亭、九里橋、西莊、虎塔嘴、泉井壟6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浦山。全村308戶,1058人。其中畬族192戶,663人,占全村總人口62%。耕地1341.6畝,黃土荒山千余畝。
畬民建村莊 畬漢結同心
浦山原名大合,清左宗棠部曾在此地安營扎寨,與踞守龍游城的太平軍對峙,戰(zhàn)后這里一片荒蕪。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福建福安縣畬族雷姓五兄弟徙此墾荒定居。以后又有畬民陸續(xù)遷入,形成一個自然村,以雷、藍、鐘三姓為多。因畬民以茅草搭鋪而居,當地人稱之為鋪山。1949年后,村里興修了水利,告別了缺水的歷史,鋪山又改為浦山。
畬、漢兩族村民在建設浦山村中團結奮斗,取得了很大成績,窮山窩變成了富山村。1962年,0浙江省委書記江華來此視察,風趣地對村民說:"浦山又要改名富山了!"現(xiàn)今村民的精神面貌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自覺摒棄陳規(guī)陋習,村里無-、無-、無早婚早育、無超計劃生育。過去畬漢禁止通婚,如今畬漢聯(lián)姻結親,和睦相處。兩族村民謙讓隨和,不計較得失,上級撥給畬民建電灌的經費,畬族村民堅持把機埠建在漢族村民居住集中的河埠上。村里很少有民事糾紛。1987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國務院先后表彰浦山村,授予浦山村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的稱號。1989年,浦山村被龍游縣人民政府命名為文明村。1990年浦山村黨支部被評為縣級先進黨支部。
畬民得解放 翻身作主人
1949年前,畬民比漢族人多一重民族壓迫,他們在當地被視為"異族"、"賤民",叫做"山哈公"、"山哈婆",官府視之如草,待之如牛,不準住平原、走大路。浦山離縣城不遠,但幾乎沒有一個畬民逛過縣城,更無進過縣衙見過官的。
1949年后,畬民徹底翻了身,作了浦山土地的主人。1955年,浦山村建立了0支部,雷新福擔任了第一任支部書記。這個舊社會靠租佃、砍柴換米度日的雇農帶領畬漢翻身農民奮戰(zhàn)在治山治水第一線,取得了顯著的成績。雷新福作為少數民族的代表,1957年和1962年兩度上北京觀禮,受到毛澤東主席的接見。黨和人民政府積極扶持浦山畬族村民發(fā)展生產,多次調撥資金,幫助浦山興建水利工程。浦山人說:"舊社會不把我們當人看,新社會0把我們當親人,我們不建設好自己的家園,就對不起黨和政府!"省委書記江華到浦山視察時,高度評價了浦山畬漢社員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革命精神,贊揚支部一班人團結進步、發(fā)展生產的戰(zhàn)略眼光。40多年來,浦山人在黨支部的領導下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戰(zhàn)天斗地,以當家作主的精神參政議政。村里有縣人大代表,有縣政協(xié)委員,村干部中畬族村民占了一半多。村里有22人被提拔為國家干部,有不少人在市、縣級機關部門擔任主要領導職務,原村團支部書記雷長林1984年被選為龍游縣副縣長。
治山又治水 浦山變富山
1949年前的浦山,是一個荒山一片、雜草叢生、嚴重缺水的村落,村民飲用水全在村東一口又小又臟、看得見孑孓翻跟斗的泥塘里。遇上大旱年,天沒亮接水的人就排成了長龍。一年一熟的靠天田,畝產不過百斤,村民只有靠砍柴換米度日。1955年,村黨支部建立后,首先打響了興修水利的第一仗,1957年建成蓄水量25萬立方米、灌溉面積700余畝的蓮塘水庫。1962年又建造了九里橋機埠。1976年將村東常年歉收的40畝低洼湖田改建成大塘湖蓄水庫,蓄水量8萬立方米。1988~1992年又投資15萬元新建三條共360米長的渠道,一座高壓泵房,鋪設管道1000多米,延伸姜席堰西干渠。全村形成西有蓮塘水庫、東有大塘湖、南引姜席堰水、東北有九里橋機埠的水利綜合配套工程。
干旱的浦山有了水,為千余畝荒山開發(fā)創(chuàng)造了條件。1972年黨支部派人去桔區(qū)學習柑桔種植技術,當年在162畝荒山上栽了6000余株柑桔,2000多株金桔,全部成活。次年,團支部書記雷長林帶頭請戰(zhàn),率領團員、青年在蓮塘水庫四周的荒山種上317畝杉木,今已郁郁蔥蔥,蓄材1800立方米以上。柑桔發(fā)展到260多畝,果實累累,1989年總產量達11萬公斤。村東南340畝荒山全部種上了茶葉。又建造了茶廠,安裝揉茶機、烘干機、炒青機等,實現(xiàn)種茶、制茶一條龍。1990年浦山再度掀起開發(fā)性生產熱潮,新開發(fā)荒山293畝,種植柑桔120畝,板栗25畝。
經過40余年的創(chuàng)業(yè),浦山70%以上的土地達到旱澇保收。過去貧瘠的土地,如今水渠縱橫,果樹飄香,糧食連年豐收,1992年糧食總產量895噸,人均擁有糧食850公斤,加上多種經營的發(fā)展,浦山村集體經濟成倍增長,1992年村社會總產值178萬元,其中村級集體經濟收入5.7萬元,人均收入900元以上,比1978年增長了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