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金華鎮(zhèn) | 隸屬:宛城區(qū) |
區(qū)劃代碼:411302106 | 代碼前6位:411302 |
行政區(qū)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qū):華中地區(qū) |
行政級別:鎮(zhèn) | 車牌代碼:豫R |
長途區(qū)號:0377 | 郵政編碼:473000 |
轄區(qū)面積:約81.5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約3.06萬人 |
人口密度:約375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qū):24個行政村 |
![]() | 代碼 | 城鄉(xiāng)分類 | 簡介 |
大徐營村 | ~201 | 村莊 | 清初,徐姓從街后徐營徙此定居,取名徐營,后人年口增多,另建小徐莊,更名大徐營。…[詳細] |
西棗園村 | ~202 | 村莊 | 清道光十八年,王姓從葉營徙此建村,棗樹掩映,蔚若園林,故名棗園,為區(qū)別東棗園,位于西側,故名�!�[詳細] |
杜母橋村 | ~203 | 鎮(zhèn)中心區(qū) | 從前有一杜姓寡婦,攜孤子從外地遷此,門前架起獨木小橋,故名�!�[詳細] |
趙堂村 | ~204 | 村莊 | 明末趙姓從山西洪洞遷此,定居廟堂之旁,故名�!�[詳細] |
上樓渠村 | ~205 | 村莊 | 清初王姓建村,為引北湖水灌溉,在村西挖渠,村處渠之上游,并有樓房,故名�!�[詳細] |
下樓渠村 | ~206 | 村莊 | 清初王姓遷此定居后,在村東挖渠引北湖水灌溉耕地,村處渠之下游,并有樓房,故名。…[詳細] |
尹洼村 | ~207 | 村莊 | 燕姓建村,地勢低洼,稱燕洼,清朝中期從劵橋村遷入尹姓,尹姓人丁興旺,改稱尹洼�!�[詳細] |
杜坡村 | ~208 | 村莊 | 清初杜坡從山西遷此,建村于東高西低的坡上,故名�!�[詳細] |
羅營村 | ~209 | 村莊 | 明末清初時,姓羅的在此定居,起名羅營。村委會位于羅營,故名�!�[詳細] |
毛齋公橋村 | ~210 | 村莊 | 村民姓韓,原名小韓莊。清道光年間,毛姓齋公化緣集資,在村十里河修一石橋,群眾為紀念這位齋公,改村名毛齋公橋。…[詳細] |
下毛營村 | ~211 | 村莊 | 清初,毛姓人從山西洪洞遷此分居兩處,居南,故稱下毛營。…[詳細] |
徐堂村 | ~212 | 村莊 | 明末山西洪洞徐姓移民建村于古廟奶奶堂邊,故名�!�[詳細] |
潘營村 | ~213 | 村莊 | 清初,潘姓從山西洪洞遷此定居,故名。清光緒三十年(1904)屬中火燒廟保。1936年屬金華西鄉(xiāng)。1937年屬金華鄉(xiāng)。1949年屬金華區(qū)徐堂鄉(xiāng)。1957…[詳細] |
張大坑村 | ~214 | 村莊 | 清初山西洪洞縣張姓遷此,建村大坑之旁,故名。另據傳說:從前一張姓商人,貨物摻雜兌假、缺斤少兩好坑人,人送綽號“張大坑”,遂名村�!�[詳細] |
曾莊村 | ~215 | 村莊 | 據明末清初,曾姓從山西遷居這里,故名曾莊�!�[詳細] |
鄭張營村 | ~216 | 村莊 | 明末張姓建村,名張營,清雍正年間,鄭姓遷入,更名鄭張營,清同治年間筑寨,曾稱張營寨。因區(qū)域內鄭張營村最大,故名。…[詳細] |
楊灣村 | ~217 | 鎮(zhèn)鄉(xiāng)結合區(qū) | 清初楊姓從山西洪洞遷此,建村于澗河河灣處,故名楊灣�!�[詳細] |
來唐營村 | ~218 | 村莊 | 清乾隆年間,唐姓從南陽近郊唐灣遷此定居,后來姓從官莊鎮(zhèn)西來村遷入,故稱來唐營。…[詳細] |
鄧唐營村 | ~219 | 村莊 | 清乾隆年間,唐姓從南陽近郊唐灣遷此建村,后鄧唐營又從瓦店北鄧官營遷入,故名�!�[詳細] |
葉營村 | ~220 | 村莊 | 明代葉姓建村,連綿三里,稱三里葉營,后簡稱葉營�!�[詳細] |
東謝營村 | ~221 | 村莊 | 謝姓祖居、村史悠久,西周時期的謝國、謝城遺址,今全球謝氏發(fā)源地,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為區(qū)別西謝營,故名東謝營�!�[詳細] |
西謝營村 | ~222 | 村莊 | 原名老謝營。謝姓世代祖居,因在東謝營之西,改今名�!�[詳細] |
邢坡村 | ~223 | 村莊 | 清初從山西洪洞遷來邢姓二人,其兄建村于東高西低的坡上,故名�!�[詳細] |
大石橋村 | ~224 | 鎮(zhèn)鄉(xiāng)結合區(qū) | 因村中穿越一條深溝,過往商人交通不便,由陜西商會與本地群眾共同出資在明朝時期建設一座拱形石橋而命名�!�[詳細] |
地名由來:
據傳,此地系隋煬帝長女南陽公主食邑,當地居民以其潔身自好,褒獎其為金花公主,此地遂名金花。到民國時期改“花”為“華”,故名金華至今。
基本介紹:
金華鎮(zhèn)位于宛城區(qū)東南部,東鄰唐河縣桐寨鋪鎮(zhèn),西接本區(qū)瓦店鎮(zhèn)、黃臺崗鎮(zhèn),南連官莊鎮(zhèn),北界漢冢鄉(xiāng)。全鄉(xiāng)轄23個行政村,107個自然村,21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47萬人,其中農業(yè)人口4.3萬人,勞動力1.3萬人。國土面積81.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92萬畝。
金華鄉(xiāng)地理位置優(yōu)越,全鄉(xiāng)均系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白桐干渠貫穿全境,水源豐富。這里氣候溫和,降水適中,歷年平均降水8O0毫米左右。交通十分便利,寧西鐵路和連接312國道的兩條省級公路穿境而過。金華鄉(xiāng)政府所在地—金華街距河南油田礦區(qū)7公里,距南陽機場20公里。
金華乃歷史古鎮(zhèn),源遠流長。這里原系隋煬帝長女南陽公主食邑。公主“美風儀,
榮譽排行:
2022年9月,金華鎮(zhèn)被確定為2022年度河南省”平安農機”示范鄉(xiāng)(鎮(zhèn))。
中國以人名命名的地名之金華鎮(zhèn):據傳,此地系隋煬帝長女南陽公主食邑,當地居民以其潔身自好,褒獎其為金花公主,此地遂名金花。到民國時期改“花”為“華”,故名金華至今。
文化旅游:
火燒廟位于宛城區(qū)金華鎮(zhèn)西謝營村火燒廟村,年代為清,為第三批南陽市文物保護單位。火燒廟初名白崗山院,后稱崇先寺,初建于南北朝,清代重修。現存建筑四座十二間,分別為:佛爺殿面闊三間10.5米、進
歷史沿革:
1949年分設12鄉(xiāng),其中9個鄉(xiāng)歸金華區(qū)(區(qū)駐劉宋營)。
1951年通歸第三區(qū)(金華區(qū))。
1955年撤第三區(qū),直屬縣。
1956年分為溧河、瓦店兩區(qū)。
1958年成立金華公社。
1961年改為金華區(qū)。
1968復為金華公社。
1984年改設金華鄉(xiāng)。
1994年由南陽縣改屬宛城區(qū)。
2014年改置金華鎮(zhèn)。
區(qū)劃: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qū)·金華鎮(zhèn) |
闂備胶枪缁绘劙宕㈤弽顐ュС妞ゆ帒瀚粻锝夋煙鐎涙ḿ鐭嬬紒顕嗘嫹 闂備浇澹堟ご绋款潖婵犳碍鐒鹃柟缁㈠枛濡﹢鏌i悢绋款棆缁绢厸鍋� 闂備胶枪缁绘劗绮旈悜鑺ュ剹婵°倓鑳堕悵鍫曟煟濡も偓閻楀﹪锝為敓锟� 缂傚倸鍊搁崯顖炲垂瑜版帗鍋熸い鏍仜鐟欙箓鏌涢锝囩煂缂佸鎷� 闂備胶鎳撻悺銊╁垂婵傛悶鈧懘鏁傞悾宀€鎳濆┑鐐村灦椤曆囨晸閿燂拷 |
闂備浇澹堟ご绋款潖婵犳碍鐒鹃柟缁㈠枛缁狅綁鏌熺€涙ḿ鐭嬬紒顕嗙畵閺屻劌鈽夐搹顐㈩伓 QQ闂備焦瀵ч崘濠氬箯閿燂拷264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