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邑博物館是國家三級地方綜合類博物館,位于朔州市朔城區(qū)崇福廣場西側。馬邑博物館共展出自遠古白堊紀時期至上世紀40年代的745件珍貴文物,其中包含有北魏曹天度千佛石塔塔剎等國家一級文物20件,國家二、三級文物189件。
采用全木結構仿古建筑,呈遼金建筑風格,其造型古樸雄偉,與崇福廣場大戲臺、鄂國公尉遲廟構成朔城區(qū)三大古建筑群落。
鎮(zhèn)館之寶———北魏曹天度千佛石塔塔剎放置在該館的造像廳里,而塔身現(xiàn)保存在臺北歷史博物館。當年,該石塔由塔座、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通高3米左右,塔身高2.5米,共9層,塔身上面共浮雕佛像1400多尊。特別是侍立菩薩像高1.81米,與真人略同。令人痛惜的是,1937年日寇占領朔縣城后石塔遭到了擄掠。如今,塔剎雖然殘蝕嚴重,但精細如絲的雕刻線條依舊栩栩如生。
馬邑博物館共分序廳、造像廳、字畫廳、陶瓷廳、青銅廳、石刻廳、雜項廳7大展廳
字畫廳是該館的第三展廳,重點展出了清代四狀元陸潤庠、王仁堪、曹鴻勛、黃思永的書法。其中陸潤庠的書法作品是一對水墨紙本行書七言聯(lián),筆墨方正光潔,意近歐陽詢之神韻,而最為驚絕的是曹鴻勛書寫的十二屏條為金黃色絹本,五色織錦邊,裝裱縝密,筆法圓潤秀麗,端莊凝練,是楷書中的精品。而與四位狀元的書法作品交相輝映的,是清代數(shù)位探花榜眼的書畫作品。
在第四展廳陶瓷廳里,有一件明代定窯燒制的法華瓷塑,平底的白釉印花盤,淺腹微曲,胎質(zhì)細膩堅致,盤心印牡丹花卉紋,光彩奪目,屬于國家一級文物。
第五展廳是青銅廳,里邊呈放著西漢時期的彩繪銅雁魚燈的復制品(真品在故宮博物館)。彩繪銅雁魚燈高53厘米,1985年出土于朔縣趙十八莊,銅制燈體上遍施黑、白、紅、綠彩色紋飾,而且燈盤、燈罩可轉動開合以擋風和調(diào)節(jié)光照度、光照方向。此外,燈的魚身、雁頸和雁體中空相通,還可將煙塵吸入雁的肚里讓水溶解,凈化空氣,各部分還可拆卸,便于清洗。
石刻廳是第六展廳,兩件一米多高的經(jīng)幢記載了遼代朔州地區(qū)佛教密宗的發(fā)展狀況,而一通高180厘米、寬93厘米、厚18厘米的遼乾統(tǒng)七年杭芳園石碑,則詳細記載了遼代元帥吳相施宅的規(guī)模盛況及后改為棲靈寺之事。石碑碑文為行楷書體,書法貌豐骨勁,氣韻深沉,約1100余字。這個石碑原來立在朔城區(qū)西影村東南的棲靈寺內(nèi),明洪武三年移作朔州北城門石額。1972年夏天,朔縣北城門石額跌落,斷成兩截,人們運回崇福寺。
最后一個展廳雜項廳里陳列的一門竹節(jié)形大鐵炮是上世紀80年代人們在明長城腳下挖出來的。大鐵炮口徑大于底徑,口沿下鑄有“萬歷二十二年吉日”的字樣,炮體一側鑄有“神池堡中路”銘文。該廳還陳列著一把高逾兩米的大鐵刀,刀與柄均為鐵鑄,據(jù)研究是明代習練武功和武科舉考試用刀,民間還有傳聞說該刀是尉遲敬德年輕時習練武功時用過的。
所獲榮譽
全國博物館評估委員會組織專家備案復核,國家文物局認定馬邑博物館為國家三級博物館。
馬邑博物館還被省委宣傳部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參觀信息
開放時間:夏上午8:00—12:00下午2:30—18:00冬8:00—12:002:00—17:3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