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處平地,水源豐富,得名源村,后演稱今名。民國時期屬第五區(qū)。1949年屬觀音堂區(qū)。1958年設(shè)原村大隊,屬李村公社。1984年社改鄉(xiāng),大隊改稱原村村民委員會,屬西李村鄉(xiāng)管轄至今。原村村……。 |
姜嫄,傳說是有邰氏的女兒,帝嚳的元妃,曾踩巨人跡,歸家后懷孕,生子名棄,即后稷。而翼城今丹山傍古時確有巨人跡,今有后稷故里棄里村,且帝嚳又有一妃名慶都,為堯的母親,相傳堯生于翼城的丹陵,如此說來,堯與后稷又是異母同父弟,且都生于翼城。但也有一說,認為有邰氏在上古時在今陜西省武功縣武功鎮(zhèn),今此地有姜嫄墓,墓高約5米,周長約50米,墓前有石羊一對,再前有磚砌牌樓一座,是清代所建。牌樓上題刻“姜嫄圣母墓……。 |
據(jù)現(xiàn)存的一個當(dāng)年該村的天齊廟的大鐘上的銘文記載,此村初建于明朝的萬歷年間,而當(dāng)時全村百姓中,原姓人最多,得名原村。因村委會駐地在此村,故名。1949年,屬屯留縣第二區(qū);1958年,屬屯長縣路村星火人民公社原村大隊;1959年,屬屯留縣路村人民公社原村大隊;1962年,屬屯留縣東洼人民公社原村大隊;1980年,屬屯留縣西洼人民公社原村大隊;1984年,屬屯留縣西洼鄉(xiāng)原村;2000年,西洼鄉(xiāng)并入路村鄉(xiāng)……。 |
原村位于賈掌鎮(zhèn)東南部,距鎮(zhèn)政府所在地賈掌村2.5公里,村下屬8個村民小組,共有耕地面積2688.9畝,原村村無集體企業(yè),無礦無資源,無任何集體收入。原村黨支部,下設(shè)4個黨小組,共計黨員52名,其中女黨員5名,黨支部凝聚一班人,聚精會神搞建設(shè),一心一意謀發(fā)展,組織黨員領(lǐng)會和落實黨的-精神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充分發(fā)揮了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和服務(wù)群眾的能力。……。 |
初為春秋晉武公原大夫的住所。本居堡內(nèi),后以子嗣眾多,遂移出,派生原村。1947年4月,新絳縣解放,原村成立農(nóng)會組織,實施土地改革。1948年,由村民選舉產(chǎn)生村長、副村長、委員,屬第一區(qū)。1953年底,村中成立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1956年,屬原村鄉(xiāng)。1958年公社化后,屬汾澮管理區(qū)。1961年撤銷公社下轄的管理區(qū),改稱原村生產(chǎn)大隊。1968年,成立革命委員會,負責(zé)政工、武裝、生產(chǎn)、文教、衛(wèi)生等……。 |
以原姓得名的村莊。原村河古稱明公河,傳說漢代時有一位叫原明公的賢人,此人才華出眾,性情剛直,在朝為官,為國家和老百姓做了許多好事,因一向仗義執(zhí)言,得罪了好些奸黨侫臣,后遭污陷被貶到現(xiàn)在沁水高平兩縣交界處的神山。原明公來到神山之后,發(fā)現(xiàn)這兒山多地少,干旱缺水,百姓生活十分艱苦。他便訪問群眾,察看地形,認為山下河谷平川帶盡管沼澤連片,易發(fā)洪水,但通過治理,是建村安居,興家立業(yè)的好地方,比貧瘠缺水的山區(q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