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都寺亦稱“邊都寺”、“邊垛寺”,藏語稱“文都貢欽扎西曲科爾朗”,意為“文都大寺吉祥0洲”。位于縣城西南17公里處,在今文都鄉(xiāng)西南5公里的拉代村之北側(cè)山拗。文都寺的初建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元代以前。據(jù)傳,最初在今寺院上方山坡建有小經(jīng)堂1座。已故十世班禪大師故居,座落在文都鄉(xiāng)麻日村,距縣城西南20公里。民國27年(1938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三日,大師誕生在此。大師祖籍西藏薩迦地方。元初遷來循化,明代起為世襲百戶,清末升為千戶,管轄“文都七族”。麻日村位于夏當山麓,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有小河自南向北流注黃河。穿村而過的公路,連接循化積石鎮(zhèn)和黃南同仁縣。大師故居在一棵高聳挺拔的參天古樹之下,故居一進三院,……[詳細] |
丹斗寺亦稱“丹笛寺”、“旦斗寺”、“丹豆寺”、“旦兜寺”等、藏語稱“丹斗謝吉央貢。位于巴燕鎮(zhèn)東南31.5公里、在今金源鄉(xiāng)南18公里處,南距使溝旗村1公里,北距科那卡村2 公里。 寺處循化縣城黃河北岸10多公里的小積石山中,寺周懸崖陡立,石壁高聳,佛殿或建于峭壁之中,或建于懸崖之下,或依天然巖洞而成,別具一格。據(jù)載,公元九世紀中葉,吐蕃贊普達磨禁佛,在曲臥山修行的藏饒賽、肴格迥、瑪釋迦牟尼3人逃來青海,曾在此居住,剃度附近甲徐村的喇勤貢巴饒賽(892-975 )為徒。喇勤成名后,于丹斗建立道場,招徒-,特別向盧梅·崔臣喜饒等衛(wèi)藏十弟子授戒,使西藏佛教再度副復興。因而,丹斗寺作為“后弘期”佛教的發(fā)……[詳細] |
撒拉族清真寺古建筑群 拉族古清真寺,均為明、清時期所建或重建后的遺存,木磚青瓦混作結構,建筑形制大同小異,各有其特點。均由中國傳統(tǒng)建筑殿堂式禮拜殿、牌坊式大門、六角攢尖樓閣式喚禮樓、單面坡南北配房等建筑體座組合而成。它們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的滄桑歷史,迄今,還保留著各自原始的建筑形態(tài),展示著明、清時期的古建筑風格。 這些撒拉族古清真寺建筑群規(guī)模宏大,工程浩繁,氣勢雄偉壯觀,風格獨特。每一處建筑群的環(huán)境布局以及建筑結構的裝飾尺度與彩色,都融進了伊斯蘭文化,具有獨特的民族建筑特征。這些建筑群記載著燦爛的民族文化歷史,是明、清時期統(tǒng)一西部邊疆文化的見證![詳細] |
近現(xiàn)代(1939-1946年)重要史跡。位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查汗都斯鄉(xiāng)紅光村。紀念館座北向南,東西寬46.1米,南北深44米,占地面積2030平米,一九八七年由青海省海東行署撥款修建,院內(nèi)栽種了17棵柏樹。大門為簡易砼體結構,瓷磚面門樓,安兩扇鐵柵門,大門門額上鑲銅字“西路紅軍紀念館”,進入大門十米開外是西路紅軍紀念碑,砼體結構,水泥抹面,由四面出踏跺的園形基座,方形碑身,尖頂置鐵制紅星組成,高11米。紀念碑后是高2.3米的簡易的西路紅軍失散人員經(jīng)歷碑,砼體結構,正面刻有西路紅軍在河西走廊戰(zhàn)役中失利被俘。再后面是三間混凝土結構簡單的陳列室![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