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列墓,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湯山街道麒麟鋪社區(qū)上莊村小白龍山。尤列(1865-1936),字會季,號少紈,廣東順德人,系辛亥革命先驅,與孫中山、楊鶴齡、陳少白被世人稱為“反清四大寇”,1936年逝世后葬于此。該墓在文革-時期被破壞,1985年尤列后裔重修。現(xiàn)有墓包為磚混結構,底徑3.5米,高1.4米,墓前有臺階四級,白色大理石墓碑高1米,寬0.5米,碑上文字為:生于一八六五年二月二十二日,終于一九三六年十一月十二日,廣東順德尤列先生之墓,一九八五年重修。……[詳細] |
童男橋位于南京市江寧區(qū)谷里街道霞輝廟社區(qū)鐘家自然村,又稱童南橋,該橋始建于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跨于大河之上。大河東流匯入云臺山河。童男橋橋長15.3米,寬4米,矢高4米,凈跨5米,橋基長約4米,是一座單孔石拱橋,南北走向。該橋采用縱聯(lián)分節(jié)并列券法,雙層石板構筑的拱部造型優(yōu)美。橋的主體由當?shù)禺a(chǎn)的砂巖和石灰?guī)r壘砌而成。童男橋橋面、欄桿等處多有損壞,拱券保存完好。近年來修復橋面、欄桿。2012年3月鐘家村童男橋公布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蕭嫻(1902-1997),字稚秋,號蛻閣、枕琴寶主,貴州貴陽人。年少時在廣州書藝驚天下,二十歲時在上海拜康有為為師,書藝更為精進。她篆書得《石鼓文》、隸書得《石門頌》、行書得《石門銘》等精華,又取諸碑之長,形成了雄深蒼、灑脫逸暢、大氣磅礴的獨特風格,尤其擅長擘窠大字,九十多歲仍揮灑自如。蕭嫻紀念館1998年建成,占地10畝,建筑面積600平方米,主展廳為貴州民族風格,其他主要建筑有:蕭嫻故居(按南京百子亭故居復建)、蕭嫻婦夫合葬墓、回廊等。館藏作品122件![詳細] |
高二適(1903-1977),江蘇泰縣人,原名錫璜,號舒鳧、舒父、麻鐵道我、泰老詩人,當代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他幼承家學,后師從戈公振、韓國鈞、單士釗諸公。其真行隸篆俱精,行草書兼章草筆意。他勇于探索,撰《蘭亭序的真?zhèn)务g議》彰顯書生硬骨,引發(fā)毛澤東同志關注的“《蘭亭》論辯”帷幕就此拉開。高二適紀念館占地10畝,建筑面積1200平方米,建筑風格現(xiàn)代,主展廳呈風車狀造型,反映了其不屈不撓的精神。其他主要建筑有:碑廊、高二適夫婦合葬墓等。館藏作品77件![詳細] |
寧海路14號巴西駐中華民國大使館舊址原為武漢大學教授李儒勉于民國22年(1933)所建,其院落占地899.7平方米,建有磚木混凝土結構的西式三層樓房1幢16間,兩層樓房1幢2間,西式平房3幢8間,共計26間,其中主樓坐北朝南,假三層,米色外墻,人字頂,紅瓦帶老虎窗和壁爐,總計建筑面積約300平方米。民國37年(1948)6月,巴西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建交,并任命黎奧白倫柯為首任駐華特命全權大使,租賃該處為大使館使用,現(xiàn)該處為李儒勉其女繼承,房屋保護很好![詳細] |
寧海路2號公館樓建于30年代初期,1949年初馬鴻逵以其長子馬敦厚的名義從他人手中購得。整個宅院座北朝南,占地面積1708平方米。有大小樓房六幢32間,建筑面積770平方米。公館主樓由南、北兩幢西式二層樓房組成,兩樓之間有通廊相連,磚石結構,鋼門窗,木地板,建筑風格為西方現(xiàn)代式。北樓樓上為臥室,樓下是起居室;南樓分別是會客室、餐廳、書房、衛(wèi)生間等,廚房設在院內東北邊的二幢西式平房內。該公館于1949年由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部接管,現(xiàn)由南京軍區(qū)管理使用![詳細] |
中和村花廟山遺址,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江寧街道花塘社區(qū)中和村東約250米花塘糧庫北。該遺址頂部較平整,東西長135米,南北寬120米,占地面積16000平方米。文化堆積層厚約1米。遺址頂部種有莊稼和茶樹,西約800米有江寧河支流小壩溝。遺址斷面及地表發(fā)現(xiàn)大量夾砂紅陶,印紋硬陶、泥質灰陶,紋飾有繩紋、小方格紋、梯格紋等?杀嫫餍陀胸[、罐等,從采集陶片及器型推斷該遺址為湖熟文化遺址(相當于中原商周時期)。中和村花廟山遺址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橫溪引水渡槽,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橫溪街道,分布于寧光社區(qū)、山景社區(qū)、許高社區(qū),全長約8公里。該引水渡槽建于1974年—1977年,是農(nóng)業(yè)學大寨時期的產(chǎn)物,已廢棄多時,僅存寧光社區(qū)湯村段250米和許高社區(qū)畔山村段210米及丹陽二號翻水站。丹陽二號翻水站位于寧光社區(qū),1993年12月南京投資公司援建,翻水站高約10米,與之相連的引水渡槽長約2公里,寬2米,深1.3米,現(xiàn)上游水源已枯竭,翻水站已廢棄。橫溪渡槽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國民政府導淮委員會辦公舊址坐落在模范馬路36號1002工廠廠內,該建筑坐北朝南,高二層,磚木結構,青磚外墻,人字頂,青瓦,建筑面積1400平方米,整體呈“工”字型。緊靠大門東側下方墻上,鑲嵌有一快高約0.6米,寬0.35米,質地為漢白玉碑刻,上面刻有“導淮委員會辦公廳奠基紀念中華民國三十六年三月三日”字樣,目前,該碑刻完好,上面所刻字跡清晰,其樓為1002工廠辦公樓,保護狀況較好。國民政府導淮委員會辦公舊址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葉楚傖舊居建于1945年,其院落占地面積1244.7平方米,建有磚木結構的西式樓房1幢,建筑面積373.3平方米,原產(chǎn)權人為葉楚傖。 葉楚傖,國民黨高級將領,其子葉南其媳袁曉園皆為知名人士。解放后,該處代管,1983年劃撥給省級機關事務管理局,目前,該處現(xiàn)有主樓1幢,此樓坐北朝南,高二層,米黃色外墻,四坡頂,紅瓦,二樓東側帶露天陽臺,木制門窗,部分改為鋁合金推拉窗,西側部分附屬房,東側為花園,F(xiàn)為省級機關某干部住宅,房屋保護較好![詳細] |
周金墓石刻,位于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區(qū)鐵心橋街道尹西村,春江新城內。周金,字子庚,江蘇武進人,生卒年不詳,明正德三年(1508)進士,官至太子少保、南京戶部尚書,逝后敕封右都御史周襄敏公。2002年12月,為配合南京春江新城經(jīng)濟適用房建設的需要,神道石刻按原規(guī)制作遷建至春江新城文化廣場,現(xiàn)該組石刻保存完好,免費向公眾開放石牌坊1、石翁仲2、石馬1、石龜趺殘件1、石碑額1。該組石刻北側石文臣頭部上半部被毀,其它石刻保存完好![詳細] |
八字山碉堡群位于中山北路挹江門右側的八字山上,原為四望山,(民國時期改名為八字山)其碉堡群,始建于民國時期,現(xiàn)保存7個較為完整的舊式碉堡群分布于八字山周圍,依山而建,地勢較高。該碉堡群均為鋼筋水泥結構,高低、深淺、長短各不相同,一般都在寬8米左右,長10米左右,高出地面約2米左右。該碉堡群作為戰(zhàn)時軍事設施,建國后已封閉,是日本人建造還是國民黨建造,尚無證據(jù)。目前,該處已建設改成為“八字山”軍事文化主題公園,免費向全市開放![詳細] |
大城基遺址[永寧鎮(zhèn)永合村東姚莊組東200米�周�區(qū)文物保護單位]面積約1.65萬平方米,高4.5米,文化層厚4米左右。1965年發(fā)現(xiàn)。出土遺物有夾砂粗紅陶片,泥質磨光黑皮陶,幾何印紋陶等殘片,器形為鬲、甗、盆、罐、缽、豆等。另有磨制石錛、石斧以及穿孔蚌刀。屬周文化遺存。1983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公布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泥塘失考墓石刻位于江寧區(qū)上坊街道泥塘湖西村,時代為明代。該失考墓石刻,尚存石馬2匹,石人2個。兩匹石馬相距9米,立于田間,長1.9米,寬0.4米,高1.3米。兩石人分南北相向而立,一半埋于地下,南側石人保存完整,露于地表部分高約1.2米,北側石人頭部已殘缺,僅剩無頭石人立于田間。石刻除輕微風化及一個石人頭部遺失外,保護狀況較好。2006年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泥塘失考墓石刻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茶壺店遺址[湯泉街道龍山居委會茶壺店組�周�區(qū)文物保護單位]面積約7000平方米,高約5米,文化層厚4米左右。1958年發(fā)現(xiàn)。出土遺物有夾砂紅陶鬲,夾砂紅陶甗,細繩紋夾砂黑陶鬲,夾砂紅陶細繩紋缽,素面泥質紅陶罐,黑皮陶大圈足,幾何印紋陶罐等殘片。屬周文化遺存。1983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公布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江蘇路4號印度駐中華民國大使館舊址原為高仰全于民國25年(1936)年所建,占地1719.7平方米,建有紅磚,紅瓦,磚木混凝土結構的西式兩層樓房1幢22間,其主樓坐北朝南,高三層,紅磚外墻,人字頂,青瓦帶壁爐老虎窗,建筑面積約330平方米,西式平房3幢7間。民國31年(1942)4月,印度駐華專員公署在重慶設立,首任專員為沙福來爵士,民國35年(1946)11月,印度駐華專員公署升格為大使館,管址設立于該處![詳細] |
王文彥舊居位于陶谷新村15號,該建筑為西式風格建筑,院落占地面積510平方米,坐北朝南,大門向東北,黃色水泥拉毛外墻,青色瓦面,磚混結構,假三層帶老虎窗?偨ㄖ娣e360平方米。該建筑是一處獨立花園式的院落,除主樓外,另有附屬西式建筑,平房、門衛(wèi)、車庫、防空洞、假山、水池及小石橋等。王文彥,何應欽妻弟,曾任國民黨第三十七集團軍副司令等職。現(xiàn)王文彥舊居為南京軍區(qū)第二干休所老干部用房,保護狀況很好![詳細] |
盧家橋,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qū)東山街道永安社區(qū)盧家橋村西中心河上。該橋始建年代不詳,現(xiàn)存清道光年(1821—1850)重修盧家橋記事碑和民國十四年(1925)重修盧家橋記事碑兩通。碑上字跡多已漫漶不清。古橋為縱聯(lián)分節(jié)單孔石拱橋,東西走向,橋長24米,寬4.3米,矢高4米,凈跨6米,橋主體結構穩(wěn)定,橋拱造型優(yōu)美,有一側橋墩與河岸連接處有石塊脫落,原有橋欄已毀,村民用紅磚新砌的橋欄破壞了古橋原有的建筑風格![詳細] |
竇村隸屬于南京市江寧區(qū)麒麟街道,位于江寧區(qū)麒麟街道青龍山腳下,是一個古村落。村名為竇村,可兩千多村民沒有一個姓竇的。這個“竇”字,在南京話中有“聚集”之意。村口立了一塊的碑,上刻竇村古戲臺,為1984年11月古戲臺被立為江寧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立的一塊碑。戲臺建于明朝,戲臺很高,柱子描龍繡鳳,石壁上的飛鳳、翠柏、孫猴兒搗蜂窩、張果老倒騎毛驢等石雕依然清晰,栩栩如生。竇村古戲臺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六朝建康都城遺址位于玄武區(qū)漢府街、大行宮南京圖書館、白下區(qū)游府西街小學,時代為東吳—南朝。六朝建康都城遺址是六朝時期建康城的遺跡,位于江蘇省南京市。六朝建康都城遺址于2012年3月20日,公布為第四批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548年,侯景之亂時,侯景入臺城,南梁的前朝宮闕,大都成為灰燼。南陳時,加以修葺。隋開皇九年(589年),隋滅陳后,下詔將建康城的宮殿、陵園及城垣廬舍皆數(shù)蕩平。六朝舊跡,無一幸存![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