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片视频在线网址,亚洲av世界男人的色的天堂,黄色免费看网站,国产拔擦拔擦8xcom高清在线,黄色片子网站,国产美女一级特黄网站大全,新一级毛片国语版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疆旅游

新疆文物古跡介紹

買力克阿瓦提故城
  導 游 位于和田市南25公里處的玉龍喀什河西岸。這是絲路南道上又一座重鎮(zhèn)。也有專家認為,它是漢代于闐國都城遺址,興于西漢初年,衰至唐代末年。介 紹 故城西有沙山環(huán)峙,南倚昆侖山麓。早年尚有內外皆為方形的二重城墻殘跡,現已不存,僅留下大小高低不等的若干土墩,而以該城西南部為多。遺址上現有相當數量的陶窯堆積物和建筑柱石。地面上遍布紅、綠、灰色陶片,器形有盂、缽、單耳罐等等。城南約1公里處,臺基分布密集,疑為舊日王宮,也有人認為是官衙或貴族居住區(qū)。近旁還有一方形土臺,高約3米,長約百米,似為一古代大型建筑,近處多有紅色陶片。往南行約10公里,有一座石塔,周長約60米,殘高約6米,周圍散布許多泥塑殘件。據傳附近有屋舍遺址,已被流沙淹沒。此處曾發(fā)現泥塑佛頭,上飾金葉,制作精美。 故城遺址北端曾發(fā)現一口……[詳細]
阿斯塔納古墓
  阿斯塔納古墓  有“地下博物館”之稱的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就位于高昌北郊的戈壁荒灘上。  墓群東西長約5千米,南北寬2千米,占地約10平方千米。解放后這里配合農田水利工程和道路吐魯番吐峪溝千佛洞修筑,清理發(fā)掘了500多座古墓葬。墓葬年代為西晉到唐代中葉(公元2世紀下半葉到9世紀初)。墓葬按家屬分區(qū)埋葬,以礫石為界。每個墓葬基本上都有斜坡墓道和土洞墓室,地面堆著礫石,平面呈“甲”字形。墓室一般高為2米以上,4米見方大小,平頂或穹窿形頂。死者多安放在洞室后部的土炕或簡易木床上,他們頭枕雞鳴枕,面部掩巾,眼上蓋瞑目,雙手握木,身著棉麻或絹錦織品制作的衣服。死者四周,或陳放模擬的亭臺樓閣、車馬儀仗、琴棋筆墨,或陳放葡萄、瓜果、餃子、面餅等食品,供死者陰間驅使或享用。有的墓室后壁,繪有人物、鳥禽……[詳細]
123、海努克古城
海努克古城
  海努克古城海努克古城位于海努克村東北約4公里的伊車布哈渠南岸,周圍地勢開闊平坦,多為現代農田。海努克古城始建于元代,約為阿魯忽時也里虔城,即阿魯忽的牙帳所在地。據黃文弼先生考證,此城與阿里馬里城對代相同,為元代13世紀前后的遺址,至清代,準噶爾仍以海努克力政治、宗教中心。海努克古城為元代蒙古汗城。古城規(guī)模不大,筑內、外兩城,外城的城墻早巳無存,僅余一土埂,周長2公里余。內城略呈長方形.尚殘存城墻之殘壁,夯土所筑,高約2米,整個城池的布局為南北長、東西窄的橢圓形城池,總面積為50萬平方未。城東,西、北三面有護城河遺跡。域東、西,南外圍有基葬遺跡,墓葬形式為土堆墓,城東有泉水溝及廟宇建筑遺跡.據有人考證為銀頂寺遺跡。城內出土丈物較多,陶片散布,有紅、灰.褐色陶片,輪制、素面。還有玉石印,虎鈕鋼印……[詳細]
伊庥木加帕爾特合蘭古墓
  介 紹 位于和田策勒鄉(xiāng)拖萬加依村麻扎阿勒迪,距縣城直距4.5公里,占地379.5畝,長550米,寬460米,是現存的歷史悠久、規(guī)模宏偉、保存比較完整的—處古跡。保存下來的主要有三大建筑物:艾提喀美其特寺院、主麻美其特寺院、斯-墓。 相傳,伊庥木加帕爾特合蘭同伊斯蘭教圣穆德為堂兄弟,于回歷八年在夏木(今敘利亞國)作戰(zhàn)陣亡,死亡后飛至此地。未見尸體,僅有葬墓,因而得名伊麻木加帕爾特合蘭麻扎。距今約有1400年的歷史。 此地是穆斯林進行禮拜、聚禮和節(jié)日會禮之處,每逢肉孜節(jié)及古爾邦節(jié),除本縣各鄉(xiāng)教徒外,還有上萬人從外縣趕來。  新疆和田……[詳細]
北塔山古炮臺
  北塔山古炮臺位于青河縣阿熱勒托別鄉(xiāng)境內,東距中蒙邊界68號界樁13千米,東南為北塔山。西面6千米為大紅山,西北部8千米,即可見阿曼鐵山。地理坐標北緯45°44′35″、東經90°18′23″,海拔1290米。有舊216沙石路國道相通,交通較為便利。古炮臺周圍常有鵝喉羚、雪豹、狼、狐貍等出沒。炮臺東面有一處泉水,水草豐茂。炮臺所在地叫達布遜,在4個山包上均有房屋的遺跡。南部的遺跡最高、最大,為4個建筑遺跡之首。遺跡內清晰可見成排的房屋建筑及取火用的火道。墻壁為土坯壘砌,土坯尺寸為7×18×15厘米,每個房屋的面積相當,為16平方米左右。房屋均筑在山包的外圍空地上,還有一些類似的碉堡遺跡。遺跡內曾出土有彈殼、錢幣、棉織物等文物,考察人員曾撿到蘇制79式步槍彈殼、鐵紐扣、帽子等。此地為-時期的軍事……[詳細]
孔雀河烽燧群
  孔雀河烽燧群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巴音郭勒蒙古自治州尉犁縣境內孔雀河沿岸的荒漠地帶。為漢晉時期絲綢之路樓蘭道上的重要軍事設施,始建于公元前1世紀。烽燧群地處營盤古城至庫爾勒之間,基本走勢由樓蘭沿孔雀河故道向庫爾勒方向延伸,分布在長約150公里的地段內現存11處烽燧遺跡。自東向西依次為營盤、興地1號、興地2號、興地3號、脫西克吐爾、脫西克西吐爾、卡勒塔勒、沙魯瓦克、薩其該、孔基、孔基西亞克倫等。烽燧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風蝕、倒塌,部分形制呈土墩狀。建筑形式主要為土坯建筑;少量為夯筑?兹负臃殪萑悍植加凇敖z綢之路”西域東段的“樓蘭道”上,東聯玉門關、陽關,西接西域都護府治所烏壘城。最具代表性的軍事通訊、交通安全設施,在維護“絲綢之路”的安全和祖國統(tǒng)一的過程中發(fā)揮過重要的作用。對漢晉時期中央政權經營西域……[詳細]
巴夏合其古城
  巴夏合其古城巴夏合其古城位于阿瓦提縣西南部(三團)的喀什噶爾河沖積平原上,巴夏合其是“許多路出城”之意。當時這里水草繁茂,處于交通要道,四面八方都有路到達此地,后因戰(zhàn)爭被毀,逐漸荒蕪,整個古城被黃沙掩埋。1986年,阿吾提周地克在巴夏合其打柴時,古城內的許多文物被大風吹出,他拾到兩件袍子、一本手抄古蘭經、兩本手抄-集、三份愛情護身符和各色捻線。一件袍子為淺藍色,被火燒得只剩下衣領和襟;另一件為棗紅色,被坍塌的墻壓在底下,保存完整,用且克曼綢做面料,手工精細縫制。袍子長大,長1.52-1.65米,襟寬2.84米,袖長0.8米,袖口寬0.17米。古蘭經中夾有一份協議書,用草紙(和田紙)寫成,草紙被裁下來的一邊有字,另一半為存根,右旁有打官司人姓名和用黑墨水按的指櫻另有1張寫有詩句的紙,還有3只靴……[詳細]
贊木廟遺址
  導 游  公元399年,晉代高僧法顯一行四人從長安出發(fā),前往印度取經。經過兩年的艱苦跋涉,401年他們來到于闐,在于闐國王的挽留下,法顯在于闐呆了三個月,參加了當地一年一度的行佛大典,然后又繼續(xù)西行,一年后,終于到達了印度。回長安時,除帶回大批的佛教典籍外,法顯還把他取經途中的游歷寫成一本《佛國記》,關于“贊木廟”的情況就記載在這本書中。介 紹  該廟地處和田西南36公里處,又名“庫克瑪日木”(波斯語音譯,意為“蛇山”),相傳伊斯蘭修行者曾在此與蛇一-行,故爾得名。遺址現存兩層石窟,西面有3個深坑。山后有一座麻扎,葬的是以前各大戰(zhàn)役中陣亡的將士,每年七八月份,遠近的穆斯林都會到這里來拜謁。交 通   乘和田到拉依喀鄉(xiāng)的班車,然后再從當地租車到景點。新疆和田……[詳細]
扎滾魯克古墓群
  扎滾魯克古墓群,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且末縣托格拉克勒克鄉(xiāng)扎滾魯克村西2公里處綠洲邊緣地帶的臺地上。墓地可分為三期,第一期屬于先且末國時期,第二期屬于且末國時期,第三期為東漢至魏晉時期。目前發(fā)現五片墓地,近千座墓葬。一號墓地墓葬分布相對集中,東西寬750米、南北長1100米,面積達825000平方米。墓葬形制有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長方形豎穴土坑棚架墓、洞室墓等。一、二期以多人合葬為主,三期多為單人或二人合葬。出土的兩件木豎箜篌樂器是中國目前發(fā)現年代最早、保存完好的珍貴文物,還有具有特色的陶器、骨木器、精美的毛織品、鳥紋刺繡織物等。扎滾魯克古墓群代表了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緣地區(qū)有代表性的區(qū)域文化,反映了這一地區(qū)漢通西域以前至魏晉的社會發(fā)展概貌,遺跡現象和出土文物表現出古且末國文化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以及……[詳細]
瓊博拉古墓群
  瓊博拉古墓群瓊博拉古墓群位于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瓊博拉鄉(xiāng)瓊博拉村南的山坡上,有沙石公路相通,交通較為便利。海拔1380米。墓葬分布在烏孫山北麓的瓊博拉溝口東側的山前坡地上,墓葬約150座?煞秩V饕植荚诃偛├瓬峡跂|側1公里的范圍內,約有100多座,其中大型墓1座,墳堆高2米,直徑約30米,墳堆外環(huán)繞有帶狀石圈,石圈寬0.8米,中型墓20余座,墳堆高約l米,直徑10—13米;其余為小型墓,高約0.3—0.5米,直徑3—6米,在坡東緣下的塔斯科莫爾溝溝谷東坡上,與現代墓雜處有40余座中小型墓葬。還有一片位于村北路旁,數量約10余座,封堆多絞小,有些因筑路而遭破壞。這批墓葬的封堆均呈土墩狀,有的頂部鋪少許卵石,少量為卵石堆,封堆較小,中型墓大多為三,五一紐南北排列。墓葬曾出上有兩件青銅器。從其……[詳細]
131、蒙古廟
蒙古廟
  蒙古廟蒙古廟,俗稱“達孜廟”,位于沙灣縣南部高山區(qū),與旅游勝地水溝隔山相望,北距縣城87公里,海拔1918米。蒙古廟按蒙古族自己的稱呼叫“佛爺堂”。史料記載,明代這里屬于蒙古衛(wèi)拉特部落的領地。據民間傳說和《縷來縣志圖》介紹,蒙古廟始建于明代后期,由于這里云杉繁茂,水草肥美,是上乘的天然牧場,被蒙古衛(wèi)拉特部落的牧民看作天賜“福地”,從而成為蒙古牧民聚會、拜天、求神、祈福的地方。目前廟宇建筑早已蕩然無存,只有原址的房腳墻根還在,是蒙古廟僅有的古跡遺物標志。這一區(qū)域位高而地勢平緩,氣候涼爽。景區(qū)背后是冰雪不融的層層雪峰,背負著海拔3390米的“雪澇壩”,兩側是水溝和回陽溝,靠水溝一側,峭壁懸崖,登山公路曲折盤繞,峰回路轉,險峻而又壯觀。蒙古廟觀日出,甚稱景中一絕,此時,云山霧海,群峰如島,云涌如潮……[詳細]
康家石門子巖雕刻畫
  康家石門子巖雕刻畫康家石門子巖雕刻畫是一幅國內及世界上罕見的生殖崇拜巖畫。位于昌吉州呼圖壁縣的天山腹地,兩條山溪匯流處的西北岸的新第三紀的粉砂巖壁上。巖面平整,距地表約10米上下。畫面東西長14米,上下高9米多,整個面積達120平方米左右。上面刻繪著二三百個大小不等,身姿各異的人物和動物。大者高2.04米,小者19厘米。有男有女,或站或臥,或衣或裸,男女合圖、雙頭同體、三頭同體圖像。巖畫采用淺浮雕的手法,所雕人物的面部均面型瘦長,眉弓發(fā)育,大眼、高鼻、小嘴,形象秀麗。頭戴高帽,帽著翎毛,作舞蹈狀。相當數量的畫面顯示或隱喻了男女0的動作。在此圖像下還刻繪了成排的小人在歡快舞蹈的場面,以表現祈求子嗣繁衍、人丁興旺的愿望。真實地體現了原始人祈求生育、繁衍人口的群婚制生活場面。這處巖畫經有關專家論證……[詳細]
溫宿姑墨古國遺址
  溫宿故墨古國遺址位于溫宿鎮(zhèn)沿東至西的坎坡上,面積近6平方公里。據考證,故墨古國自秦漢至今以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塔里木盆地邊緣的綠洲分布著“城郭諸國”的故墨古國為西域三十六國之一,是目前伊斯蘭文化最典型的象征,遺址有四至六層。其中保存較為完整的有王母殿,建于清朝前期,殿主為霍集斯家族成員。王子城,城主為溫宿郡王霍集斯(清朝初期)的后裔,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馬將軍府,建于清朝前期,系伊斯蘭教建筑形式,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周圍緊鄰高老莊和溫宿民居等旅游景點。故墨古國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屬于獨特的人文歷史景觀,每年吸引了許多疆內外游客。溫宿縣歷史悠久,曾是古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公元前60年隸屬漢朝版圖,古稱姑墨國,曾是南疆“古絲綢之路”重鎮(zhèn)。公元前174年始,相繼有張騫、班超、佛教翻譯大師鳩摩羅什、唐玄奘……[詳細]
吐虎魯克·鐵木爾汗麻札
  吐虎魯克·鐵木爾汗麻札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霍城縣西北38公里的-扎鄉(xiāng),是成吉思汗(公元1162~1227)次子察合臺汗的后裔吐虎魯克·鐵木爾汗的陵墓!奥樵,阿拉伯語的音譯,意思是“圣地”、“-墓”。吐虎魯克·鐵木爾汗于1346年登上汗王寶座,1354年正式信奉伊斯蘭教,是新疆境內最早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可汗,在位期間致力推行伊斯蘭教。1363年去世后,后人修建了規(guī)模宏大的麻扎宣揚其功德。麻扎完全采用阿拉伯建筑形式,平面呈方形,寢殿用磚砌拱頂,殿內無木柱棟梁。正門朝東,呈拱形,門兩側是用阿拉伯文書寫的、贊頌可汗和可敦的銘文。麻扎正面墻壁上用紫、藍、白3色釉磚,鑲嵌出20余種幾何圖案和植物紋樣。吐虎魯克·鐵木爾汗麻扎是新疆著名的伊斯蘭教古代建筑之一,建筑主體仍然保存完好。它是研究考證元代以后新……[詳細]
135、北庭故城
北庭故城
  介 紹 在出土文物中,陶罐、陶盤、磚瓦、瓦當,都與唐代長安、洛陽兩京物品一致,泥質灰陶硯與唐代長安的鳳字硯完全相同。還有唐代銅質官印“蒲類州之印”、銅獅、石獅、“開元通寶”、銅鏡等,都可以看到當時中原文化對這里的巨大影響。庭州城的建設與中原風格一致,從出土的刻花石球、下水道等都可以看出當時建筑、規(guī)模之宏偉,氣勢之不凡。這與它當時在天山以北的政治、軍事、屯墾和文化中心的地位相吻合。 北庭故城現僅存斷壁殘垣,但不失當年的規(guī)模和氣派。城內昔日的街市塔廟、衙署,外城的角樓、敵臺及城墻上的馬面,仍依稀可辨。如今城中,殘磚碎瓦,各色陶片,仍俯拾即是!新疆烏魯木齊……[詳細]
約特干遺址
  導 游 約特干遺址位于和田市西11公里處的巴格其鄉(xiāng)艾拉曼村境內,北為海力其崖,東為阿拉勒巴村和亞蘭干村。介 紹 該遺址是古代于闐地區(qū)重要聚落遺址。歷代出土文物均來自于距地表5米以下的文化層,文化層厚達3米左右。在遺址的東北角有一處裸露于地表的文化層,陶片密集分布。歷代出土的文物有陶俑、陶器殘片、古錢、玻璃片、珠子、金質鑄像、畫押、玉塊、骨頭等文物。陶俑多為人物、動物等。陶器碎片大多有刻劃、壓印和附加的紋飾及浮雕題材為幾何圖案、植物圖案、人物和動物等,波斯、希臘風格極濃。1959年曾出土一只金制小鴨和唐代“乾元重寶”錢,金鴨工藝精湛,造型與敦煌千佛洞唐代壁畫中的鴨子相似。斯文赫定還發(fā)掘出基督教的金幣、十字架和一塊金牌,說明遺址存續(xù)期間,曾有兩名傳教士來此傳教。 目前被納入保護范圍的為一片面積約……[詳細]
麻將勒克古城
  麻將勒克古城麻將勒克古城位于圖木舒克市51團5連北2.5公里。時代:唐-宋。2005年4月28日公布,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這是一片古屯墾區(qū),其南面是喀什噶爾河古河道,北為大沙漠。越過喀什噶爾河古河道就是農三師51團的阿克塔木村。遺址面積6千平方米,周圍的面積很大,地表散布的陶片很密集,多為夾細沙紅陶,有的飾紅色陶衣,基本手制,個別口沿部有輪制痕跡?谘赜衅窖鼗〈胶头叫未,凹沿方唇等。器耳有半月形豎耳和柱形橫耳。紋飾有劃紋、附加堆紋和壓印紋等。尚存的小城堡大概就是管理者們的駐地。該遺址的古代居民利用的是喀什喝爾河的河水進行灌溉,河水斷流以后,遺址便成為荒漠。其東邊有一座巨大的墳墓,至今保存完好。周圍的古代渠道和田畦還依稀可見,有些小渠道里尚可揀到兩千多年前的螺螄殼。其放棄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河水改道……[詳細]
斯的克巴克古城遺址
  斯的克巴克古城遺址斯的克巴克古城遺址,又稱思的克古城,1961年公布為自治區(qū)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收人《中國名勝辭典》,遺址位于阿克陶縣阿克陶鎮(zhèn)亞格恰克村,為19世紀柯爾克孜族希布察克部落封建主思的克屯兵駐守之地。清同治三年六月(1864年)喀什白山派宗教頭目托合提·麻木提乘亂攻占喀什噶爾,不久思的克率兵攻入喀什噶爾,驅逐托合提·麻木提,占據喀什,自稱“喀什噶爾帕夏”(喀什王)。同年十二月浩罕侵略者阿古柏挾布素魯克侵入喀什噶爾,思的克與阿古柏反目,在喀什與阿古柏展開激戰(zhàn),思的克兵敗逃回阿克陶,又集結柯爾克孜等族群眾六七千人反擊阿古柏,再遭失敗。思的克逃至英吉沙、阿克陶一帶,再次組織柯爾克孜等族民眾抗擊阿古柏侵略者,并筑城據守,幾經激戰(zhàn)之后,終因寡不敵眾,城池陷落。相傳斯的克巴克城即為當年思……[詳細]
唐王城遺址
  導游唐王城即唐代尉頭州城遺址,當地少數民族稱之為“托庫孜薩熱依”古城,建于公元前206年,距今約有2200年的歷史。古城座落在巴楚縣城東北60多公里處的代熱瓦孜塔格山(大門山)南端山口的北山東側。城墻用泥土,石頭筑成,分內城,外城,大外城幾個部分。南北各有一道城門,大外城的城墻已風化為一道土梁,城東北延伸至約兩公里處的唐王村(今農三師五十一團駐地)。唐王城為新疆境內古絲綢之路中道上的一個重要古城遺址,具有極高的考古價值,被列為自治區(qū)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小河”5號墓地
  “小河”5號墓地估計是早期樓蘭人墓葬和舉行宗教儀式的地點,它位于阿拉干以北的羅布沙漠中一條向東南方向的稱為“小河”的干河床附近,當地人稱“千口棺材的墓地”。這個墓地在一個小沙包上,豎立著上百根四米高的圓木,墓地上散布著成百上千的船形棺板,并立有巨大的“木槳”和0狀木祖,從未露出沙面的立木上尚可見大紅的色彩,說明當時整個墓區(qū)的木柱都被涂成了紅色。裸露地面的女性木乃伊頭發(fā)金黃,深目高眉,有印歐人特征。東部一女性墓周圍有很多繪有圖案的木板及大量的牛頭骨,其對面用柱了圍成半圓形。墓地所有設施均面向這座女性墓。在墓地上還有木柵欄分隔墓地,有與真人同高的男女木俑,女俑居多。反映出當時社會似處于母親氏族階段,而木祖立于墓上,表現了男性崇拜,也說明其晚期可能處于母親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的階段。如此大規(guī)模的陵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