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馬合鎮(zhèn) | 隸屬:榆陽區(qū) |
區(qū)劃代碼:610802108 | 代碼前6位:610802 |
行政區(qū)域:陜西省 | 地理分區(qū):西北地區(qū) |
行政級別:鎮(zhèn) | 車牌代碼:陜K |
長途區(qū)號:0912 | 郵政編碼:719000 |
轄區(qū)面積:約231平方公里 | 人口數量:1.06萬人 |
人口密度:46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qū):9個行政村 |
代碼 | 城鄉(xiāng)分類 | 簡介 | |
補浪村 | ~200 | 村莊 | 因有泉水流域成小河,蒙語稱“補浪河”。清同治年間(1862-1874)漢民臨河岸建村,以河名取名![詳細] |
烏杜當村 | ~201 | 村莊 | 清同治年間(1862~1874)漢民在此建村,因居住分散,內有高家伙場、曹家伙場、羅家伙場之稱,對外仍統(tǒng)稱“烏杜采當”。因該地明清時期是蒙民游牧之地,…[詳細] |
東馬合村 | ~202 | 鎮(zhèn)中心區(qū) | 該地為蒙民游牧之地,蒙民稱“芒罕”,意為沙漠,后漢民來此墾種,后建村于此,譯為“馬合”。1979年以居住方位分為東、西馬合。因本村住戶散居在東邊,故稱…[詳細] |
西馬合村 | ~203 | 村莊 | 該地為蒙民游牧之地,蒙民稱“芒罕”,意為沙漠,后漢民來此墾種,后建村于此,譯為“馬合”![詳細] |
補兔村 | ~204 | 村莊 | 民國元年(1912年)漢民在此建村,此地原是蒙民游牧之地,蒙語稱其地為“補兔”,意為“有神符的地方”,以原地名命名![詳細] |
郝家伙場村 | ~205 | 村莊 | 光緒年間(1875-1908),郝姓人在此建村,故名![詳細] |
楊家灘村 | ~206 | 村莊 | 1949年以后楊姓在此居住,因人多戶大,故名。…[詳細] |
達拉什村 | ~207 | 村莊 | 原是蒙民游牧之地,蒙語稱其為“達拉石”,意即“鎮(zhèn)妖邪處”。民國十二年(1923)漢民來此建村,以原地名為村名。稱叫中轉音為“打拉什””。…[詳細] |
麻生圐圙村 | ~208 | 村莊 | 民國二十年(1931年)漢民來此種地建村,該地原是蒙民游牧之地,蒙民麻生在此處扎圐圙放牧牲畜,故稱其地為“麻生圐圙”![詳細] |
地名由來:
馬合為蒙古語“芒罕”的譯音,意為“沙漠”,后傳化為“馬合”。因鎮(zhèn)人民政府駐馬合村得名。
榮譽排行:
2023年12月,馬合鎮(zhèn)被命名為2023年度陜西省省級衛(wèi)生鄉(xiāng)鎮(zhèn)。
2023年10月,馬合鎮(zhèn)被確定為陜西省第三批全省鄉(xiāng)村治理示范鎮(zhèn)。
基本介紹:
馬合鎮(zhèn)位于榆陽區(qū)西 北部,北與內蒙古烏審旗接壤,西南與小紀漢鄉(xiāng)相連,東與岔河則鄉(xiāng)相連,距榆林城區(qū)40公里,榆烏公路(三級油路)貫穿全境。全鎮(zhèn)總土地面積23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2253畝,轄 10個村民委員會,59個村民小組,全鎮(zhèn)共有事企業(yè)單位16個,總人口10570人,人均產糧700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1860元,財政收入40萬元,屬典型的風沙草灘區(qū)。
馬合鎮(zhèn)是一個傳統(tǒng)的農業(yè)大鎮(zhèn),近年來,鎮(zhèn)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基礎設施的建設和農業(yè)產業(yè)結構的調整,全鎮(zhèn)交通便利,通訊設施齊全,農業(yè)基礎設施條件較好,正在組織實施國際科技信息扶貧項目(簡稱UNDP項目),溫棚養(yǎng)豬、舍飼養(yǎng)畜已成規(guī)模。全鎮(zhèn)生豬存欄
歷史沿革:
清代屬榆林縣鎮(zhèn)城和保寧堡口外地域。
1949年6月前,屬河西鄉(xiāng)。
1949年6月后,隸屬榆林縣河西區(qū),曾設可可蓋、補兔寨鄉(xiāng)。
1950年,設馬合區(qū)、八區(qū)、十一區(qū)。
1958年9月,撤區(qū)改設馬合公社。
1960年1月,并入馬合農場。
1969年1月,復設馬合公社。
1984年7月,改設為鄉(xiāng)。
同年9月,劃出可可蓋、昌汗峁、腦冒海則等7個行政村,設可可蓋鄉(xiāng)。
1997年11月,改設馬合鎮(zhèn)。
2002年5月,可可蓋鄉(xiāng)腦冒海
區(qū)劃:陜西省·榆林市·榆陽區(qū)·馬合鎮(zhèn) |